3版:
2025年05月17日

文旅竞争要靠产品和服务

最近一段时间,不少地方基层干部为宣传当地文旅使出浑身解数,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成功吸引了不少关注。不过其中一些地方明显用力过猛,游走在媚俗、低俗边缘,让网友直呼“不忍直视”。

客观地说,一些基层干部自觉走出“舒适区”,敢于打破刻板印象,主动贴近民众,用年轻化的表达积极宣介当地,这种为家乡代言、助力文旅发展的出发点值得肯定,积极探索的姿态也值得鼓励。

只是,文旅宣传也有规律可言、有底线要守,“大力”并不一定“出奇迹”。那些一味强调“出奇”、盲目跟风的文旅宣传短视频,扭曲了基本的审美,不仅观感不佳,也连带着拉低了人们对这个地方的印象分,更别提传播地方特色文化了。基层干部化身“文旅主播”的夸张表演,也许能收获一时流量,但受众总有一天会对此产生审美疲劳。过度娱乐化,究其原因,多半是“唯流量”思维在作祟。一心想着“爆火”,陷入“出圈”执念,会导致动作在无意识间变形。

文旅宣传看似门槛低,但要做到出彩并非易事。既要“接地气”,又要掌握好火候使其不滑向低俗;既要有创意,又要拿捏好分寸不至于出格,尤其重要的是,要时刻保持真诚,真正从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中深挖并做好创新转译。比如,西安大唐不夜城和贵州“村BA”“村超”,都是现象级的存在,但它们的成功并非靠博眼球的表演,而是源于对文化体验的精益求精和地方乡土文化资源的生动呈现。

五一假期,一些地方实行景区免门票,通过打造新场景为游客带来新体验;有的地方开放政府停车场和食堂,给游客提供实实在在的方便……这些宠客之道,自带传播力,为地方赚足了良好口碑和真金白银。

其实,文旅竞争最终还是要靠产品和服务说话。与文旅宣传短视频的热闹相比,游客更看重的还是旅行中的体验感和收获感。比如,硬件设施是否完善,相关服务是否跟得上,携老人、孩子出行是否便利,餐饮住宿会否随意涨价,等等。换句话说,经得起考验的服务环境与治理水平,才是一地文旅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王 丹)

没有上一篇了... ... 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与需求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