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版:
2025年05月17日

筑牢保障底线 提升生活品质

我市多维发力为残疾人托起“稳稳的幸福”

本报讯 刘青保 廖侃报道: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以政策为笔、以爱心为墨,托举残疾人幸福生活,绘就民生温暖画卷,全市残疾人事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精准实施民生工程,筑牢保障底线。“十四五”期间,我市累计为3539户残疾人家庭实施“一户一策”改造,让残疾人居家生活质量大为改善。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2024年投入近2000万元,为1223名0-6岁患儿提供全额或差额补助,实现“应救尽救”。社会保障网持续织密,每年为近11万名残疾人发放“两项补贴”超2000万元,为3.4万名重度残疾人代缴养老保险,唇腭裂修复、0-14岁肢体矫治等医疗救助项目为残疾人家庭减轻负担。

多维度促就业增收,激活发展动能。我市构建“培训+服务+扶持”全链条机制,提升残疾人就业竞争力。培训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邀请行业专家授课,并提供后续跟踪指导,帮助近千名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积极举办残疾人专场招聘会,联合企业开发适合残疾人的就业岗位。同时,推动辅助性就业机构建设,全市15家残疾人就业帮扶车间吸纳400余名残疾人就近就业。此外,通过按比例就业联网认证、高校毕业生一生一策管理等措施,精准掌握残疾人就业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高安市、丰城市、万载县等地创新设置残疾人专岗,形成示范效应。目前,全市就业年龄段残疾人就业率达73.56%,6.05万人实现就业。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提升生活品质。我市着力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让关爱更有温度。文化体育活动常态化开展,每年举办60余场群众体育活动、艺术汇演等,超2000名残疾人参与,省艺术汇演中选送节目屡获佳绩;新建、改扩建12个残疾人康复中心、托养中心,新增床位300余张,配备先进康复设备和专业服务团队,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日间照料、职业培训等一站式服务。权益保障有力度,10个法律援助工作站全年免费为残疾人提供维权服务,挽回经济损失80余万元,新建、整改公交站台62个、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200余处,提升城市无障碍化水平,保障残疾人出行及参与社会生活的权益。

凝聚社会助残合力,共筑温暖生态。全市培育23家助残社会组织、发展5000余名志愿者,每年开展志愿服务近百场、走访慰问500余人次。今年4月,市残联组织以邹益、何子龙、卢永兴、宋思清、刘佰根、朱嘉欣、刘宜芬为主的七人宣讲团,开展“传递自强力量,点亮梦想之光”优秀残疾人进校园宣讲活动,增进学生对残疾人群体的了解,培育学生关爱、尊重残疾人的良好品德,营造全社会扶残助残的良好风尚。与此同时,在市政府的主导推动下,残疾人免费乘坐公交政策,目前已在袁州区、奉新县、铜鼓县、靖安县、万载县、宜丰县等地得到了落实。

我市调整城乡困难群众救助标准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