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您太少笑了,明明您在回妈妈消息的时候很幽默,为什么在我面前板着脸呢?我希望您多笑笑!”这是宁波市北仑区长江小学402班李辰蕙小朋友在“爸爸成绩单”上写的评语。(据4月29日《宁波晚报》)
“爸爸成绩单”对父亲在孩子心中的表现进行“摸底考试”,背后折射的父爱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爸爸成绩单”上,稚嫩的笔触描绘出孩子对父亲的期望与感受。成绩单上的评语,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许多家庭中父爱的缺失与错位。测试试题设计得极接地气:孩子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最大的烦恼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直击父子关系的核心——了解与沟通。平日里总是以权威形象示人的父亲,在试卷前显得手足无措,反复修改答案。这反映出爸爸们对孩子需求的忽视,对自身角色定位的迷茫。这样的场景,不禁让人反思: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难道仅仅是经济支柱和权威象征吗?
令人欣慰的是,这场“考试”并未止步于评分与批评,而是促成了父子之间真诚的交流与承诺。父亲们留下的“小情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孩子深沉的爱意与歉意:“希望不管是开心还是烦恼,都能和爸爸分享。”“我会多听听你的想法。”这些承诺,不仅是语言上的表达,更意味着行动上的转变。
“爸爸成绩单”提醒我们,父爱如山,沉默而厚重,但这份厚重的爱,需要通过日常的细腻与关注来传递。“爸爸成绩单”不仅是对父亲角色的一次全面检阅,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教育。
(郭元鹏 作者为江苏媒体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