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百年豪宅就这样淹没于水库底下,实在令人惋惜!”
立于万载县马步乡带塘水库坝顶,望着库水枯竭后露出的郭泰弓豪宅遗址,游客不由地发出这般慨叹。
占地6亩有余、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拥有大小居室100余间的郭泰弓豪宅从修建到拆除再到成为一处废墟沉睡于碧波之中,历时220多年,留下太多的难解之谜。它的消失虽然不可与泰坦尼克号沉船、张献忠江口沉银、浙江千岛湖狮城被淹等重大历史事件相提并论,但作为一道曾经的风景线,总能吸引无数人关注的目光,特别是豪宅与“司寇第”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尤其能引发外界诸多的猜测与联想。
幸好,当地几位健在的老者对这座古建筑印象颇深,有的打小在此生活,从古宅的兴盛到消失能道出个一二。于是,我带着好奇同时也带着一份探秘之心,请他们做向导,去带塘水库探究了一番。
那是一个早春的上午,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满头银发的郭业秋老人开门见山就说:“今天来得正是时候,可以一睹大宅遗址全貌,等到库水蓄满了就什么都看不清了。”
带塘是万载县马步乡的一个行政村,与袁州区柏木乡石湖村交界,以郭、周、龙姓居多。《万载县地名志》记载:“南宋淳祐年间,陈氏由高安龙口迁居于此,因挖有山塘数口连成带状而得名。”带塘水库距村部大约半公里远,站在村部门口就能看清堤坝上“带塘水库”四个苍劲醒目的大字。沿着弯曲的水泥大道一路前行,不多时位于水库库尾的郭泰弓豪宅遗址便出现在我们面前。
长期的库水浸淹,遗址已仅剩残垣断壁,面目全非,但仔细辨认,房子的基本轮廓仍在,宽厚的围墙、稳固的基脚、坚实的砖块……加上科学合理、设计精巧的区间布局,每一处历史印迹似乎都在告诉人们,曾经的这里并非一般的存在,其豪华惊艳程度要远远超乎你的想象。
绕遗址转悠几圈,这里摸摸,那里瞧瞧,拍完照片,我掏出随身携带的采访本边听边记,试图从几位向导的言谈中回溯那段逝去的时光,打捞并还原出这座古建筑真实的样貌。
万载历史上有不少享誉一方的古老建筑,如田下古城祠堂群、城隍庙、文明塔、株潭周家大屋等。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带塘郭泰弓豪宅都应该包括在内而不是排除在外。
一说选址。据说,该建筑兴建之初曾有三个地方可供遴选,最后才确定建在带塘与袁州柏木交界的一座小山脚下。从风水学的角度看,这里背靠山脉、面临水源,能较好地将建筑融入周围环境,体现“人宅相扶,感通天地”的哲学理念,达到藏风聚气、宜人宜居的理想境界。
二说布局。住宅注重空间序列的连贯性,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纵轴、横轴合理安置,巧妙布局,通过门楼、庭院、厅堂、居所、戏台、水榭、蚌桥、楼阁、花园、围墙等串联起来,由多个单体建筑组合而成,形成一个似圆又方的整体,尤其是那条贯穿东西、残迹尚存的九曲廊道,最能诠释中国古建筑传统之美感。
三说设计。整座建筑主要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由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作用,不承担房屋重量。高台厚基、屋顶出檐是其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台基具有防潮、抗震、隔湿、承重的功能,可以有效阻止地下水分的上升,保护建筑物的木构架不受侵蚀。屋顶出檐的弧形造型不仅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泄雨水和增添动感,还能突出建筑物的韵律节奏,展现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四说用料。房子的围墙采用桐油拌石灰修筑,防水耐腐,坚固无比。建筑使用的木材、青砖、红砖和石材等也都是选用上等优质品,能抵御风雨的侵蚀,经得起岁月的考验。
“郭泰弓何许人也?该住宅又怎会与司寇第扯上关系?”探访中我不止一次提及这个在脑海中萦绕已久的问题。
就在我陷入困惑之时,村民龙连辉有话要说:“清代年间出生的郭泰弓谁也没见过,只是听说他祖上为官,其本人经商有道,乐善好施,口碑甚佳。而住宅内司寇第之说倒是有物为证。50年前村里修建水圳时曾有人搬来一块写有‘司寇第’字样的大型石块做闸板,恰好被路过的某个文化人发现并阻止,认为有可能是一件珍贵文物,于是报告村里将其保护了起来。此物至今安放在康乐街道猛辉村京公享堂内。”
旋即,我邀请万载县民俗协会谢会长等人来到京公享堂,在祠堂管理员郭广泉老人的协助下,找到了这件封尘已久的物件。这是一块重达0.6吨,长1.98米,宽0.66米,厚0.09米的石质牌匾,色泽古朴,纹理清晰。现场还有一副石质对联,上联:天马楼台祥钟门第,下联:鸿鹄巷陌瑞漾文澜。“司寇第”三字及对联字均用正楷体书写,笔力遒劲,线条丰满,从字迹上看,显然是先写好字再用刀笔精心雕刻加工而成。
几番努力,我以这块“司寇第”牌匾和对联为线索,采取查找族谱、县志、水利志及网上搜索、AI咨询等办法,最终找到一个我想得到的基本答案。
据民国版豫章志、万载县志及同期郭氏族谱略述,郭泰弓,亦名郭泰恭,字砺岳,号瞻亭,于清康熙乙酉年(1705年)十月二十八日出生,卒年语焉不详。其先祖郭良,字复吾,号北洲,祖籍福建惠安,后迁居南昌。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等,不仅在司法领域贡献卓著,还在抗倭荡寇中表现出色,赢得广泛赞誉。为了彰显身份和光宗耀祖,古代官宦通常将爵位与住宅一起冠以府第之名,于是就有“司寇第”“司马第”“大夫第”“将军第”等的称谓。郭良的司寇第始建于豫章(南昌),后毁于战乱,“司寇第”牌匾因是朝廷所赐,显得异常珍贵才被世代珍藏。郭泰弓以经营万载土纸、爆竹、夏布,宜丰笋干及袁州茶油等地方土特产为主,经常往返于南昌、宜春、宜丰、万载等地,最后择居万载并购置了大量田地。1750年,富甲一方45岁的郭泰弓不惜重金在带塘建起一栋豪宅,并将珍藏的“司寇第”石匾及对联视为“镇宅之宝”镶嵌于大宅门楣正中,籍此表达“赓续血脉,不负先辈”之蕴意。
郭泰弓一生无子女却拥有巨额财富,到了晚年被一高僧点化,将大部分家产包括这栋豪宅一并托付给胞弟郭福弓管理并继承,自己离开万载后不知所踪。
让人唏嘘不已的是,从郭福弓曾孙辈开始其所作所为与当年郭泰弓的预想完全背道而驰。他们没能弘扬祖德,光大传统,全心守正创业,而是甘居平庸,不思进取,后来还沾染上赌博的恶习,变卖了家中除房子以外所有值钱的东西,最后迫不得已流落到县城周边苟且度日。新中国成立初期,该住宅被政府接管,安置了当地200多名无房户入住。房子固然易主,但古建筑之风韵毫不逊色,在万载、袁州一带依然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