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吴岚欣 周亲玲报道:清晨的田野间,保洁员黄大姐手持扫帚,沿着村道清理落叶;午后的山林间,山林防火巡查员老李在林间巡逻,检查是否有起火点;傍晚的村口,护路员王叔在仔细巡查新修的柏油路,确保乡亲们安全出行……这些忙碌的身影,正是上高县徐家渡镇公益性岗位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近日,该镇劳保所组织各村开发2025年公益性岗位,以托起困难群众“稳稳的幸福”为抓手,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走出一条民生保障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创新之路。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筑牢乡村振兴根基,该镇聚焦“无法离乡、无业可扶”的脱贫人口、残疾人和未消除风险的监测对象,量身定制公益性岗位。通过“按需设岗、以岗聘任”的模式,开发出涵盖公共设施管护、水利设施管护、道路维护、文化宣传、公共环境卫生维护、便民服务等10余类岗位,织密“家门口就业”服务网。今年以来,该镇安置公益性岗位67人,每人每年可增收3600元。
为确保公益性岗位可持续发展,该镇严格执行“发布公告—自愿报名—资格审查—公示录用—岗前培训”程序,坚持公开透明原则,防范优亲厚友、虚报冒领等行为发生。通过村务公开栏、微信群等渠道广泛宣传政策,确保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公益性岗位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岗位需求库和镇、村两级就业困难人员信息库,实行“日常考勤、月度考核”,对因身体原因或家庭情况变化的人员及时调整岗位,形成“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同时,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帮助岗位人员提升能力、拓宽职业发展路径。
“以前总觉得自己是负担,现在每月有稳定收入,还能为村里作贡献,腰杆都挺直了!”该镇脱贫户李大姐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众多受益群众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