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版:
2025年04月22日

含秀湖里听故事

徐新林

含秀湖风光

含秀湖,位于丰城秀水上游,秀水源头,是一座1958年建成的大型水库。

老辈人传说,湖内原来有99条港汊的流水归于潘桥圩一处,汇集成秀水河,向下游奔流。因为有另外一支水流流向了邻县崇仁,本来要出皇帝的秀水流域,连徐国公徐达都只能经过祖辈一路迁徙,落户安徽才降生。也因此,含秀湖有太多美好而神奇的故事。

不久前,在一个阳光和煦的日子,我邀了几位老乡,乘着含秀湖民宿的旅游船,荡漾于碧波清澈的湖水中。船在湖中慢慢游,家住湖区内、年逾六旬的老罗一路上触景生情,活灵活现地和我们讲述着含秀湖千百年来的奇妙传说——

游船下水处的湖底下,是角陂徐家的旧址。老罗告诉我们,潘桥角陂徐家,是明代开国元勋、魏国公徐达(1332年~1385年)的祖籍。徐达之所以出生于安徽凤阳,有一段神话般的故事。

相传,徐达的父亲是个祖传的铁匠,在潘桥圩上经营着一家铁匠铺。徐达父亲娶了当时大族同造村孙氏为妻。徐达爷爷过世后,一时间买不起地安葬,只能停放在铺子最里端,日夜供着香火。在一个风骤雨急的中午,有位看风水的地仙路过铁匠铺,一屁股坐在店门口。徐铁匠见其疲惫不堪、穷困潦倒,又全身湿透,便善意地请地仙进屋,并留他住下来。地仙也不客气,很爽快地住了下来。

地仙在徐家一住就是3个多月,仍然没有要走的意思。徐铁匠家添了一副碗筷,日子过得更加拮据。善良的徐铁匠夫妇宁愿自己少吃,也要让地仙吃饱。

半年后的一天早晨,地仙说给徐铁匠增加了不少麻烦,提出要到别的地方去。徐铁匠再三挽留,请地仙吃了中饭再走。上午,徐铁匠夫妻二人忙个不停,杀了只大公鸡。中午吃饭时,地仙见徐铁匠仅端出鸡头鸡翅,心里很是不悦。吃完午饭,徐铁匠将一个食筒交与地仙。地仙看也没看,接过东西便离开了。走到半途,地仙打开食筒,看见里面全是鸡腿、鸡脯,遂大为感动,立马折回徐铁匠家。

原来,地仙在同造村一座山上发现了一块穴地,若谁有缘葬到此地,后辈必定出大福大贵之人。地仙察看天象,得知潘桥圩有位福人必葬福地,又经过一番掐算,这位福人就是徐铁匠之父。于是,在徐铁匠父亲过世后,地仙便借机住到了徐铁匠家。地仙一住不走,也是要考验考验徐家后人是否忠厚善良,能不能享有这块风水宝地的福荫。

走至半路的地仙惊叹,此生愿望终于可以完美实现。徐铁匠见地仙折回来,不知何故。地仙告诉徐铁匠,他为徐铁匠尚未安葬的亡父在同造村旁选了块风水宝地,要徐铁匠想办法买下来,安葬父亲。徐铁匠哪有钱买地?正在左右为难之际,徐铁匠之妻孙氏得知那块地的位置,对徐铁匠说:“那儿不正是我娘家的山地吗?我去找他们说说,看能不能让个葬地的位置。”第二天,夫妻俩提着鸡鸭来到娘家,一家人非常高兴。因为徐铁匠夫妻俩勤劳、善良,很讨娘家人喜欢。徐铁匠一提父亲葬地一事,孙家人很爽快地答应了。

出殡的日子,地仙一再叮嘱,下葬前,挖墓穴时会挖到一块青石板,挖到青石板后,无论如何都不能再往下挖。可是,当“八仙”(安葬灵柩者)挖到青石板时觉得太浅,便把青石板挖起来,想继续深挖。当青石板一揭开,奇怪的事情出现了,一对白鸽从里面飞了出来,落在附近的树枝上。

天机泄漏。为了补救,地仙便对徐铁匠夫妻说,现在他们必须跟着白鸽走了。徐铁匠听言,带着妻子,挑着家什,一路追随白鸽。白鸽非常通人性,飞一段时间,便在一处闹市附近落脚。徐铁匠夫妻便安顿一处铺子,干起打铁的营生。待徐铁匠赚到一定的钱,有了些积蓄后,白鸽又往前飞一段。这样,白鸽在哪落脚,徐铁匠便在哪摆摊打铁。历经数载,白鸽飞到安徽凤阳一个沙洲上,便入地不见了。徐铁匠从此就在洲上定居。徐达也就在这里出生。

一路观景一路故事,大约40分钟后,船行驶到同造村遗址之上。老罗说:“这片水底下是一个出过‘状元’的大姓、大地方,村口的牌坊也有一段非同寻常的历史传说。”

船悠悠地在湖面荡漾,老罗继续讲着水底下蕴藏的故事。

同造村牌坊,说起来也非常富有传奇色彩。同造村人孙曰恭,本来考试第一可钦赐为状元,却因为竖写字殿试时被皇帝将名字误读为“孙暴”,前两次他未敢跪拜领旨错过功名,后只摘得探花。孙曰恭荣归故里时,为了给大姓同造村孙氏树立对外形象,从外省购置了一批石柱、石狮,用船运回故乡,要在村口建造一座威武雄壮的大牌坊。

相传,当船队运着重达好几万斤的石柱、石狮来到丰城县城赣江码头时,船工们看到秀水河只有一米左右深的水道,都发愁这些石材怎么才能运到距离赣江60多里地的同造村。

正当船工们不知如何是好时,突然,赣江潮流涌动,秀水猛涨,一股巨大的潮流往秀水上游澎湃倒流,一时之间风起云涌,天撼地动。船工们兴高采烈,大呼:“天助我也!”他们立即摆舵航行,顺着向上倒灌的大潮一路借着水势、风势向上推进。几船几乎无法搬运的巨型石材,借着潮涨、风吹,神奇地直接运达同造村……

时近中午,我们听着富有趣味的故事游完一处港汊。在返回吃饭的途中,老罗还意犹未尽地指着一处处港汊说:“你们看,那儿就是‘笔架山’;那儿是‘国公帽’;那儿是‘金鸡凤凰桥’;那儿是‘丹霞观’……”作为住在离含秀湖不远的秀市人,这些我早已耳闻目睹。有关这些地名的传奇故事,可以讲几天几夜,更可以写一本厚厚的书。

没有上一篇了... ... 享阅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