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建设不是某个企业、某个部门的任务,而是一项需要“协同作战”的国家级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本身就具有极强的交叉融合属性,单打独斗早已难以为继。只有通过多主体、多行业、多环节的协同创新,才能释放出聚合效应。
一是企业要从“单兵作战”转向“生态共赢”。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领军企业不应只是技术领先者,更应是生态构建者。例如,阿里构建“飞天云操作系统”,DeepSeek大模型开源等,这些都体现出企业从单一技术提供者向平台赋能者的角色转变。未来,更多企业需要打破边界、打通上下游,共同推动形成“底层技术+行业场景+平台赋能”的新型协同模式。
二是发挥行业协会“协同创新”组织者的作用。行业协会在其中的角色不可或缺。一方面要通过推动制定统一标准、促进数据开放、鼓励联合攻关等手段,为数智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构建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机制,让资源要素实现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
此外,高校和科研机构也要积极“下场”,与企业联手推进从基础研究到技术转化的全过程创新。特别是在芯片、操作系统、AI大模型等“卡脖子”环节,更需要“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形成“国家队+民间军”的双引擎结构。
@刘玉书(中关村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