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与开源创新趋势相适应的知识产权治理体系,促进知识产权的流转和商业化,是新时代科技治理的关键命题。
近年来,全球开源项目数量呈指数级增长,在知识共享、技术扩散、产业赋能等维度催生出“裂变效应”,给知识产权治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开源创新丰富了知识创新资源,为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了更多研发素材和灵感。另一方面,现有知识产权治理体系逐渐难以适配开源创新的爆发式增长。
从本质上讲,开源创新与知识产权治理的协同演进,是生产关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态调适过程。对此,应制定和完善与开源创新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明确开源软件的版权归属、使用许可、侵权认定等关键问题,为开源创新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加快地方政府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角色从管理转向服务,推广杭州、深圳等地“不叫不到、随叫随到、办事周到”“非必要不干扰”的服务理念。构建支持开源创新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促进知识产权的流转和商业化,推动更多高质量开源项目涌现。
企业在采取开源、开放策略的同时,也要加强核心技术的商业秘密保护,探索“算法开源+专利保护”混合模式。应探索知识产权治理变革的中国方案,鼓励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国际开源社区,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开源创新全球治理规则。
@马一德(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席教授、知识产权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