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到现场后,要多观察周边环境,记录好项目简介,在采访时多交谈,了解项目实施情况,这是新闻采访的简要流程。”4月10日,在樟树市阁山镇黄家巷村的千亩标准化笋竹林,新闻导师邹海斌手把手地教授采访技巧,提高当地宣传干事和文明实践员的采访能力。
作为派驻樟树市的江西省“四个100”文化导师,江西日报社宜春分社副社长、高级记者邹海斌来到蹲点调研联系点阁山镇,带着4名基层通讯员开展乡村振兴调研。他围绕采访的前期构思、在采访过程中如何挖掘有价值的线索和稿件写作中遇到的困难等方面传授经验并答疑解惑,给基层通讯员带来一堂行走的新闻业务实训课。
在阁山镇千亩标准化笋竹两用林,4名通讯员向林地负责人胡建伟了解笋竹林的规模、种植、经营效益等情况。“我们还要深挖它的背景,竹林在改造前是怎样的,改造后有什么变化,能产生多少经济效益等,要多跟林农聊。”邹海斌现场指导,“这样写出来的稿件会更鲜活。”邹海斌领着通讯员深一脚浅一脚,穿梭林间,大家的笔记本上很快写满鲜活的“竹言笋语”。
笋竹林实地采访结束后,他们来到阁山镇俏菇菇产业园,还没等负责人介绍,邹海斌先给通讯员出了个考题:“你们在这看到了什么?能引发怎样的思考?”通讯员们先是一脸疑惑,随后回答:“我看到那边晒了很多新鲜香菇,这些香菇应该是用来做干香菇的吧!”
“你们说的没错,但再想想……这里有烘干设备,为什么还要晒香菇呢?”邹海斌向通讯员们解密,“这就是一个可以挖掘的新闻点啊。”企业负责人见状,随即向大家介绍,经过晾晒后再去烘干,既可节约用电成本,还能提高干香菇的品质和产量。邹海斌说:“新闻眼要像香菇伞一样撑开。”
“邹老师今天带着我们来到深山竹林、香菇大棚蹲点调研,手把手教我们采访技巧,实用又管用。”通讯员王蕙捧着“带露珠”的本子感慨,“过去总在办公室‘憋’新闻,今天跟着导师,脚板沾泥土,笔尖真就冒出‘热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