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版:
2025年04月15日

袁州童谣笔谈(下)

王 莹

童谣源于民间,传于民间,自然会受到乡土人情的浸染,成为民情风俗的载体。

年节是荟萃民情风俗最丰富的时段,也是孩童最高兴的时光。虽然大人说“落雨肯落雪,过年肯过节”,孩童却一心盼过年,盼快乐,盼长大,从年头就心心念念地数着:“正月揪揪韧,二月易得尽,三月且且过,四月喊栽禾,五月龙船鼓,六月胀爆肚,七月滴滴答,八月摘棉花,九月重阳后,十月要扯豆,十一月多赚钱,十二月好过年。”忙完一桩桩农事,过了一月又一月,含辛茹苦,好不容易近了年关,心情就更急迫,勾着指头一天天数着:“二十四打麻糍,二十五泡丸子,二十六做豆腐,二十七打堂毛灰,二十八杀鸡杀鸭,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胀得屁呱呱。”过了三十夜就是新年,就要欢天喜地出行,热热闹闹拜年。拜年的礼俗要晓得:“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野姑丈。拜年拜到初七八,两块肥肉碗舷上搭。”新年花灯多。龙灯、狮灯、茶花灯……应接不暇。花灯来了要着发:“牵龙摆龙,火烧鸡笼。半升糠头半升米,着发龙头耍龙尾。粘米角哩糯米粑,要谷要米随你哇。”着发,就是酬谢的意思,可以是钱币,也可以是实物。童心无忌,却来个“半升糠头半升米,着发龙头耍龙尾”,我天真,我怕谁?过年好,过年乐,但是再美好,再快乐,过年也有尽头,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烧了门神纸,便算是过完了年,有道是:“烧哩门神纸,各人想道理,婆老人纳鞋底,老倌子捡狗屎。”大家各忙各,该忙啥都心知肚明。但是,元宵节这天晚上还有节目,男孩寻几柴棍,在火炉旁摆弄,口中念念有词:“火炉公公火炉神,火炉公公真有灵……”女孩们的节目很私密,那就是扛筲箕公公(也叫“扛灶神公公”)祈求未来婚姻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扶乩。女孩们藏于密室,手掇作为乩盘的筲箕念道:“正月正,北斗星。桃花红,柳叶青。一块瓦,两块瓦,筲箕公公快上马。上马上得快,一根红丝带;下马下得快,一双绣花鞋。”红丝带和绣花鞋,估计是酬神之物吧。因为是女孩吟诵的,辞藻略显艳丽,酬神品也带着脂粉气。那真是:我以今日女红,祈求明天幸福。

记得小时候,每逢老鼠嫁女的日子,祖母就会带领我们念道:“老鼠嫁女远远嫁,莫嫁近邻舍。嫁到近邻舍,打得你娘们女子提思提。”这种劝告虽带威胁语气,听着也是天真可爱,孩子气十足:竟劝老鼠远嫁。“思”是语气词,古代诗文多用,《诗经》就有“神之格思”“不可泳思”句,袁州方言常用于强化数量词语气,如“咯只东西硬有斤思斤重”“咯里走到那里硬有里思里路远”“钱都花哩万思万”。袁州民间有端阳节驱蚊的习俗。一大早大人带领小孩,以麦秆扎把燃烟,在家中各处薰赶蚊虫,并念道:“五月五,端阳节,趔(袁州方言,赶的意思)得蚊虫山上歇,口干哩吃露水,肚饥哩吃竹叶。”这童谣很有趣,并未将蚊虫视为死敌,要斩尽杀绝,而是天真地让它们到山上去歇息,不要叮人就成,竟还担心它们饥渴,特意告知解决饥渴的办法,这可能是最原生最朴素的一种友好型环境观。

小时候就觉得很奇怪,经常有些童谣不知从何而来,比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风来哩,雨来哩,麻胡子带着狗来哩。”“天上咯桫椤木,地下咯张果老。”我从没在哪听过,也没去哪学过,本地也似乎没有流传,却常常从脑子里突然冒出来,多数还不全,只是只语片言,无论你如何努力去记,都记不全它。它们究竟从哪里而来?我苦思冥想也弄不明白,仿佛它们与生俱来就装在脑子里,一逢机缘便冒出来。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民族潜意识、群体无意识,是由民族种群遗传基因天然赋予的,融入血液里。

中华民族自古就很重视诗的教化作用。孔子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童谣既然可以溶于血液,世代相传,也就具有教化功能。袁州童谣有不少就以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爱憎分明的形象,教育孩童做人的道理,使得孩童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讲文明,懂礼貌。比如:“映山红,满山红,哥哥骑马我骑笼。骑到姐唧门口过,姐唧哇我冇老婆,我劝姐唧莫难过,再过三年讨一个。有钱讨只红花女,冇钱讨只癞痢婆。癞痢婆,会栽禾,栽得禾唧深又深,捡只鲤鱼七八斤。拿得秤来称,称断一匹索,跌伤一只脚,叫得哥哥寻草药。草药冇发芽,煎得鱼来吃,鱼唧煎得喷喷香,先敬爷和娘。爷娘脸上笑嘻嘻,夸我有良心。”这段童谣虽长,也很具童真,但归根结底是要告知一个道理:即便是“冇钱讨只癞痢婆”,有好吃的也要“先敬爷和娘”,这是做人的本分。

童谣也有以反面教材来发挥教化作用的。很多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如:“黄雀唧,尾巴长,讨了老婆赖记娘。老婆要钱哪里有?怀里有;老娘要钱哪里有?冇得有。老婆要水哪里有?缸里有;老娘要水哪里有?河里有。老婆喝酒哪里有?屋里有;老娘喝酒哪里有?井里有。老婆吃肉哪里有?碗里有;老娘吃肉哪里有?栏里有。老婆吃鱼哪里有?锅里有;老娘吃鱼哪里有?塘里有。顺妻逆母咯样差,世上谁愿做娘爷。”就是用一个讨了老婆忘了娘的反面典型,来教育孩童不要忘记父母之恩,时刻孝顺父母。童谣用了一长串对比强烈的叙事排比,来谴责那种对父母忘恩负义之人。这简直就是血泪控诉,听者无不愤慨、无不深思,在愤慨与深思中,也就潜移默化教育孩童,使他们从小就懂得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样的人都是坏人。再看这首:“辣椒唧花怜怜,叫我哥唧莫赌钱。十个赌钱九个输,自古赌博冇好处。赌钱赌塌肠,冇钱剥衣裳。剥括衣裳犹思可,走得回去嫁老婆。嫁括老婆卖尽田,走高天下落饭店。你落饭店我不管,背脊上背组早禾秆,手里拈只裸食碗。你撸被铺我撸席,你拿扁担我拿尺。东边讨到西边转,饿得头昏眼花打转转,婶婶姆姆把一碗。”这首童谣开篇明义:“辣椒唧花怜怜,叫我哥唧莫赌钱。”然后用一个反面典型的悲惨下场,来警示人们戒赌。

当然,也有轻松的。记得还是牙牙学语时,外婆就教我念:“花、花、花,去人家。人家不筛茶,不是好人家。人家不筛酒,不是好朋友。人家不装烟,是好先生。”简单几句,朗朗上口,却将农村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说清了。这样的童谣从小就扎根在心里,潜移默化,必绽文明之花。

汪曾祺先生说:“地域文学实际是儿童文学——一切文学达到极致,都是儿童文学。”为什么地域文学会是儿童文学呢?汪先生认为地域文学多是对家乡的描述和回忆,作者在描述和回忆中,会自觉流露出拳拳童心,而这些描述和回忆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是一种童心的共鸣,一种返璞归真的共鸣。童谣是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学,它以童心看世界,将繁杂的世界归结于天真,描述为烂漫,所以不论何时何地何人,只要念首家乡童谣,那家乡的温馨、童心的共鸣,便会令人动情不已。

没有上一篇了... ... 上高县图书馆获赠图书3800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