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
2025年04月09日

绿水青山“石蛙缘”

徐 洁

一场透雨,满眼新绿。早春时节,从靖安县城出发,沿353国道西行5公里,路过蜿蜒的潦河,便一头扎进了茂密的森林中。汽车在乡道上行进,沿途是层层春耕的田畴,行至水口乡来堡村远观如垤的青色山峦下,眼前便悄然显现一个个白顶的养殖基地。

撩开帘子,只见靖安县溪桥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彭赞正蹲在养殖池旁轻轻掀开挡板,成群的棘胸蛙四处惊窜,溅起阵阵水花。

“这一路颠簸累了吧,快进屋坐。”彭赞看见有客人来访,立马起身相迎。

不远千里来养蛙

“每年的3月份是育种的关键时期,我每天8点喂蝌蚪,下午喂大蛙。喂食的时候还需要查看大棚里棘胸蛙的情况。这些精细的活只能自己干。”谈起养蛙经验,彭赞的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年近40的彭赞皮肤白皙、体格健壮,浑身透着质朴与真诚,作为水口乡养殖棘胸蛙的带头人,已有整整16年时间。

棘胸蛙又名石鸡、石鳞、石蛙等,是中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常栖息于迥水坑、溪水旁的石缝或石洞中。棘胸蛙因其肉质细腻且富含丰富的矿物质元素被称为“百蛙之王”。

“棘胸蛙喜生活在低温避光、人烟稀少、水质清澈无污染的环境中,特别是偏远地区植被和溪水资源丰富的山村。来堡村与棘胸蛙养殖环境匹配度极高,是理想的养殖地。”彭赞一边抓起棘胸蛙认真查看,一边说起和来堡村结缘的故事。

2008年,为了找寻最适宜棘胸蛙养殖的生态环境,彭赞从广西贺州市鹅塘镇华山村来到来堡村建新场。他充分利用当地森林密布、溪流纵横、水源丰富的生态环境,通过引入山泉水,并在水中种植水草净化水质,进行仿生态方式养殖,养殖的棘胸蛙纯天然、无公害。

成为家喻户晓的“蛙王”

“虽然以前有些水产养殖的经验,但棘胸蛙养殖我是个门外汉,只能摸石头过河,多研究多学习。”彭赞说道。因棘胸蛙养殖行业整体起步较晚,国内没有可借鉴的成熟技术,彭赞刚开始养殖时,蛙卵孵化率低,蝌蚪容易出现消瘦病、蝌蚪变态期成活率只有10%等问题接踵而至。

为了能尽快掌握棘胸蛙养殖技术,他先后到浙江大学动物科学院和湖南农业大学学习棘胸蛙养殖专业知识,对棘胸蛙野外生存进行考察。同时,依托南昌大学,与省内外多所高校和科研团队保持密切合作,借助生物科技新手段开展棘胸蛙遗传选育工作。经过13年的艰难探索和持续资金投入,彭赞逐步攻克了棘胸蛙养殖的数个行业难题。

“有了技术,心里就踏实了,可以放心搞发展了。”彭赞通过工厂化养殖技术和精加工,进一步提升了棘胸蛙的产品附加值。如今,彭赞创办的溪桥农业有限公司已成为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年繁殖商品棘胸蛙1.8万公斤,幼蛙55万只,蝌蚪160万尾,年产值570万余元,彭赞也成了当地家喻户晓、懂技术懂产业的“蛙王”。

“生态蛙”更是“致富蛙”

“彭总,我们在家养殖棘胸蛙要注意啥?”

“棘胸蛙养殖技术难不难,我们学历不高,能入手吗?”

“我们能不能先买点幼蛙,先试着养养看?”

……

春雨还未抖落料峭的寒意,彭赞的养殖基地内又陆陆续续来了不少专程前来学习养殖技术的村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聊得火热。

“我们通过托管代养的方式把幼蛙交给农户进行养殖管理,长成商品蛙后再进行回收销售,村民在家也能就业。”彭赞介绍道。在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彭赞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行列,创新推行“企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与脱贫户建立长期利益联结机制,提供幼蛙到养殖再到商品蛙全套技术服务和商品蛙回购服务,带动周边村民就近就业20余人,每年90余户脱贫户可享受分红。

“通过这个模式,不仅带动了更多村民参与到棘胸蛙养殖行业中来,还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口乡青山村党支部副书记汤建东说。在彭赞棘胸蛙养殖基地的辐射带动下,水口乡青山村2019年便开始进行棘胸蛙养殖,收获的成蛙从刚开始的450公斤到现在的1350多公斤,有效加快了当地村集体经济和扶贫产业的发展。

没有上一篇了... ... 茶叶敲开“致富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