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
2025年04月03日

要从“形式协同”走向“实质协同”

近年来,万载县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新生态,为孩子们的健康快乐成长保驾护航。去年,该县被评为“江西省第二批家校社协同育人创新实践试点县”,多所学校被评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示范校。(据3月24日《宜春日报》)

孩子的成长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让协同育人机制发挥更大效能,关键在于从“形式协同”走向“实质协同”,让家长愿意教、学校会教、社会能教,形成互相促进、各展所长的育人体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现实中一些家长要么过度关注成绩,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品格塑造;要么将教育责任完全交给学校,自己当“甩手掌柜”。家长必须主动承担育人责任,积极参与学校教育,与学校形成合力。

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必须从“单一育人”走向“多元育人”。加强家校合作,搭建更多沟通桥梁,是学校的重要任务。同时,学校应积极引入社会资源,让育人方式更加丰富。例如,邀请企业家、科学家、工匠等社会人士进校园分享职业经验,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让他们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学会责任和担当。

社会的氛围、资源和价值观同样影响孩子的成长。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协同育人,为孩子提供更优质的成长环境。例如,可以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资源,为孩子提供更多课外学习机会;鼓励企业、社区设立青少年实践基地,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推进协同育人走深走实,关键是打破家、校、社之间的壁垒,让各方真正“协同”起来。只有这样,协同育人才能成为一种可持续、可推广的长效机制,从而真正为孩子的全面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涂实磊 作者为浙江市民)

微论 盲盒乱象亟待综合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