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几天,秀市人几乎家家都要做“水泥米古”。
“水泥米古”也叫笋包子。在丰城,有做“水泥米古”传统习俗的乡镇不多,而做得最有味道、最有名的要数秀市。
“水泥米古”不仅是秀市很有特色的一种小吃,更承载着当地的一种传统文化风俗。清明节前几天,秀市的女人和孩子们提着菜篮子漫山遍野找“水泥”;男人们则扛着锄头、拿着柴刀、背着扁形篾篓,穿梭于竹林间,挖最嫩、最胖的春笋,准备做“水泥米古”的佐料。
秀市做“水泥米古”选料非常讲究。年前,家家户户就会磨好糯米粉。而做“水泥米古”的糯米都要适量掺点优质籼米,这样磨出来的糯米粉做出的“水泥米古”不会太糯,也不会太硬。不掺、或掺少了籼米的糯米粉,“水泥米古”上蒸笼时会粘到一起,糯得分不出个头;掺多了籼米,蒸出的“水泥米古”一出锅就变硬返生,咬不动。做“水泥米古”的笋,一定得是当天上山挖的尚未出土的春笋,有一种叫“鸡婆笋”的春笋最好。最重要的配料则是“水泥”。它是一种野菜,学名鼠耳草,也有叫清明草的,秀市土话叫“水泥”。“水泥”在清明前刚刚长出嫩芽,嫩嫩的、绵绵的。这时候的“水泥”才是最适合做“米古”的。过了清明,它就拔节了,有梗了,捣出来就有渣。做“水泥米古”还得准备腊肉,腊肉肥瘦适中,做出的“米古”才油润喷香。
选好了料,做起来就比较简单了。先将嫩“水泥”捣出汁,然后和糯米粉一起揉搓成团。春笋和腊肉都切细、切碎,在锅里炒熟,喜欢吃辣的加点红辣椒,这就是“米古”芯子。做“米古”的过程有点像做饺子。捏一坨揉好的糯米团,拍成薄薄的饺子皮状,用勺子勺一些炒好的芯子,再像做包子一样捏拢,便是“水泥米古”。做好后一个个摆在蒸笼里,放锅里蒸。20分钟后,一蒸笼散发着“水泥”清香、腊肉油香的“水泥米古”就可以吃了。小时候嘴馋,总是守在灶头,大人一开锅盖,就拿筷子到锅里夹,总是被蒸汽烫得跳脚。
有些喜欢吃甜味的,芯子就是白糖。更简单一点的,不包馅,揉粉时直接拌点白糖,做成圆形或拍成薄片蒸熟吃,这种就不叫笋包子,而是纯粹的“水泥米古”。
在秀市农村,妇女们做好了“水泥米古”,小一点的村,全村人都要分享;大一些的村子,则按小组或姓氏分享。这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风俗。一村人互相之间分享“水泥米古”,不仅是品尝美食,更是村民之间的情感交融,体现着农民的朴实、厚道,彰显着村民之间的团结、友好。有时候,两户村民之间闹了点小矛盾,互相不往来,到了清明分享“水泥米古”,大人不便出面,便各自吩咐小孩送去一碗,两家的矛盾由此化解,和好如初。一碗普通的“水泥米古”,充当了调和两家亲邻关系的纽带,维系着一个村的文明和谐。
美食当然不能忘了分享给先人。秀市人清明扫墓,必须有“水泥米古”。打扫完祖先坟头杂草,人们在碑前摆上“水泥米古”、肉等祭品,然后跪拜、烧香。也许,这是在告慰先人,后辈没忘传统,或者,是通过越来越丰富的人间美食、祭品告诉先人,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越来越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