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
2025年03月31日

清 明

龚志鸿

几阵季节信风过后,桃红李白、草长莺飞、大地春回,转眼又到清明时节。

清明有扫墓祭祖的习俗。小时候认识清明是从杜牧的诗歌开始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短短28个字,有泪雨纷飞淋湿的思绪,有上坟挂青肝肠寸断的悲痛,当然,也少不了不消愁的酒。

记忆里的清明,在节前几天父母就会买好草纸,裁成宽约10厘米、长20多厘米的长方形,再分叠把裁成的纸放在一个坚固的木器上,然后用一个底部雕有铜钱模样的模具,左手执模具,置于分叠的纸上,右手执一小铁锤,使劲往模具顶端敲击,裁好的草纸上便有模样清晰的铜钱印迹。父母告诉我们,这便是上坟烧给先人用的冥币。制作这些冥币时,要认真细致,来不得半点怠慢和亵渎。小时候的我们总会在旁边帮忙将冥币折叠,虔诚而不苟言笑。长大后读到《朱子家训》中的“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感同身受。

再后来,出了一种用木头刻制的印板,底部有“拾圆”“贰拾圆”等不同字样,还有峨冠博带古代人物图案,用毛笔蘸墨汁刷到印板底部,再用力按在裁成的草纸上,图案便赫然呈现,冥币即制作完成。

清明节当天,家家户户携妻将子,荷锄提篮,出门挂青。田间、地头、山坡上的新坟旧冢青烟袅袅,纸幡飘飘。大自然风舞梨花、新枝簇发、流莺婉转、杜鹃正殷。山色空公式里“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节日也过得五花八门。而在我内心深处,只固守着端午、中秋、春节这三个传统节日。如果说除此三个传统节日外还有哪个节日能够勾起我内心深处的乡愁与记忆,那便是清明。中国的节日都与美食、美酒有关。挂青归来,桌上已摆上热气腾腾的清明果。这种清明果是心灵手巧的家庭主妇将几天前从野外采撷回来的艾草洗净、煮熟、揉碎、掺入糯米粉拌匀制成的。内可包上腊肉、春笋做馅,搁置蒸笼上用猛火蒸煮。出笼后的清明果清香扑鼻、入口软糯,食之可生津润喉、和胃充饥,可谓是江南清明时节的一道标志性美食。如今的清明,烧冥币的习俗有所改变,但食清明果的习俗经久不衰,愈发盛行。现在挂青,更多的是将坟头墓地修葺一番,锄草添土,再插几束鲜花,以寄托对故人的哀思。挂清归来,户户炊烟起,家家灯火明,一年一度清明,后人完成了一场对先人的悼念和追忆。逝者如斯,生者应活在当下,做好现在,做好自己。从远古走来的清明,既久远又现代,既清明又空公式……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清明,是一个富有人生哲理又融有传统文化的词汇。它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我们期冀着人生之履清明、自然生态清明、社会风气清明……清明在春天,春天是美好的,美好的东西最易流逝。所以,让我们珍惜年华,不负韶华。

怀念父亲 春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