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琴,袁州区水江镇沧溪小学教师,自1998年从宜春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在边远山区小学任教。从教26年来,她一路拼搏,挥洒青春,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好评和上级的肯定,取得了亮眼的成绩——2017年被袁州区教育局评为“支月英式好教师”,2020年被袁州区教体局评为“优秀教师”,2021年被袁州区委、区政府评为“优秀教师”,2023年获评袁州区中小学(幼儿园)“最美班主任”……
三代从教 扎根山区
彭玉琴是水江镇沧溪村人。她参加工作的第一站是袁州区天台山小学,在那里一教就是9年。
9年间,彭玉琴既担任班主任,又兼任语、数两门主课教师,并且连年统考不是双科第一,就是一科第一、一科第二。她喜欢大循环,把一个班级从一年级一直带到小学毕业,所带班级学生成绩年年同年级第一。
2007年,彭玉琴主动请缨回水江镇沧溪小学任教。这样一来,她和家公叶老师便成了同事。叶老师是沧溪小学的“元老”,在这里耕耘了40多年。由于他待人亲切和蔼,大家习惯叫他老叶。如今和儿媳并肩作战,同事们于是笑称彭玉琴为小叶。更有意思的是,2020年9月,彭玉琴的女儿——真正的小叶,在定向师范毕业后也回到了沧溪小学任教。这样一来,可谓是三代从教,共守沧溪这方讲台!直到去年,老叶去世之前,还握紧小小叶的手,告诉她要向妈妈学习,做一名恪尽职守、尽心尽力、受人尊敬的好老师。
这些年来,在彭玉琴的带领下,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沧溪小学连年取得全镇村小教学总成绩排名第一的好成绩。
多年来,也有人问过彭玉琴,你这么优秀,为什么不进城呢?她在优秀教师表彰大会上代表发言时作出过回答:“也许你们不会相信,我喜欢大山里安静的环境,喜欢这里的孩子,更喜欢这种两点一线简简单单的教书生活。也许我只是一只麻雀,这里的树林更适合我!”当时台下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是啊,彭玉琴用她的热忱和青春书写了沧溪小学一段辉煌的历史,回报了生她养她的土地。
教书育人 尽职尽责
在2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彭玉琴已带过3届循环班,而且教学成绩都是居同年级第一。新老师向她讨教方法,她微微一笑,在白纸上写下两行大字: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斗志,彭玉琴个个学期自掏腰包,精心布置教室,设计各项比赛,并且在网上购买各式各样的小物件作为奖励,有时还会亲自动手制作毛线球、毛线花、毛线公主和毛线王子等吸引学生。用孩子们的话来说,彭老师的奖励五花八门,永远带着神秘感,让人无比期待。所以,家长们都盼望自家孩子能遇上彭老师,只要进到彭老师的班级,孩子不知怎么的就会爱上学习,不仅如此,还会变得很乐观,越来越像彭老师,爱干净、懂文明、勤俭节约、孝敬长辈。或许,这就是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孩子们被迫待在家里上网课,这可愁坏了好多家长。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家长,他们多数在外务工,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在家照看,老人哪顾得上孩子的学习?其间免不了有些孩子借学习之由占着大人的手机玩游戏、刷抖音,将网课、作业抛之脑后。老师们也毫无办法。而彭玉琴则利用家在本地的便利,每天下午准时出门,骑上小摩托分片、分路线地送教上门。那段时间里,沧溪的山间小路上便多了一个来回奔忙的身影。复学后的统考,别的班级学生成绩明显下降,而她任教的四年级语文成绩非但没有下降,平均分反而比第二名高出了10分。
关爱学生 慈母之心
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彭玉琴既是严师,又是朋友,更像妈妈。
平时,孩子但凡有一点状况,彭玉琴都尽收眼底,接下来就悄无声息地作出处理。有一天中午,班里的留守儿童林悠中暑了,趴在桌子上一动不动。彭玉琴吃完午饭习惯性地来教室转悠,看到小林脸色煞白,还直冒汗,便二话不说,跑到办公室拉来另一位教师,一起为孩子刮痧治疗。这一老办法还真管用,不一会儿孩子就明显轻松了。等林悠奶奶闻讯赶来时,孩子的脸色已经变红润,并且开始大口吃饭了。老人紧握住彭玉琴的手久久没有松开,感谢的话语说了一遍又一遍。其实,在彭玉琴办公桌的抽屉里,一直藏有一个小型的医药箱,里面最打眼的是一小瓶茶油。别看它小,功效可大了。学生吴明辉额头磕了一个大包,彭玉琴坚持用茶油给他涂抹了7天,那淤青的大包便渐渐消退;学生刘小君想参加“六一”文艺表演,可脸上一大块的红疹让她失去了信心,彭玉琴又用上了她的法宝,用茶油坚持涂抹,几天后,孩子脸上的红疹慢慢蜕皮,终于可以美美地上台表演了。
彭玉琴的慈母之心远不止如此,她还经常向亲戚朋友收集一些旧衣物,从中挑出一些看上去比较新又漂亮的,送给那些家庭相对困难的孩子。当爱人埋怨她像个垃圾回收员时,她只是微微一笑,什么都不说,继续埋头整理。是啊,别人怎么会理解,每当看到孩子穿上“新”衣服开心地转圈时,彭玉琴眼角都会有泪花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