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版:
2023年12月05日

万载夏布传承千年

本报记者 徐宝金 文/图

宋志学在给麻线刷浆

“吱呀”作响的手工织布机、麻利飞快地织布动作、琳琅满目的夏布成品……11月21日,万载古城夏布文化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万载夏布织造技艺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驻足欣赏。

馆内,由夏布制作而成的茶席、布鞋、手提包等文创产品应有尽有,游客不仅可以尽情挑选,还能学习夏布制作技艺及相关知识,现场体验织布技艺,亲身感受非遗魅力。

“这些织布机都是经过改良的,方便孩子们操作,提升游客体验感。”万载夏布织造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宋志学说。

据介绍,万载夏布生产追踪溯源可到东晋后期,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汇聚世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其制作工艺日趋成熟,主要包括打麻漂白、绩纱挽团、穿筘刷浆、整经牵线等多道工序。成品经纬咸宜、边缩平整、编织均匀、色泽清秀、透气、不皱折、挺括不变形、易洗涤、凉爽清汗,可用来制作服装、帷帐,也可用于题诗作画,还可用来制作工艺品等。

宋志学家是夏布世家,祖祖辈辈从事夏布织造行业,目前经营着万载县双志夏布厂。多年来,宋志学一直致力于夏布织造技艺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让夏布走进群众日常生活。

“夏布,是以苎麻为原料手工纺织而成的麻布,面料很硬,为提高柔软度和舒适度,我们这两年与高校合作开展夏布生物菌酶脱胶和防皱处理技术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宋志学说,“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机器人绩纱,进一步提高绩纱精度和效率,满足市场消费需求,推进夏布产业化发展,打响万载夏布文化品牌。”

在万载,像宋志学这样致力于非遗技艺保护发展的传承人还有不少——国家级传承人2人、省级传承人4人、市级传承人14人、县级传承人42人。近年来,万载县深入挖掘非遗项目内涵,讲好非遗背后故事,积极探索有效发展路径,推进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帮助传承人建立传习所、工作室,举办培训班,鼓励子承父业、师傅收徒等形式,建立传承机制基本方式;邀请民间艺人参加各级常规性演出,向群众宣传、展示万载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和鼓励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鼓励有实力的非遗项目做大做强。

探寻汉字之美 歌词艺术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