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今年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离不开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全会《决定》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并作出战略部署。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是配置文化资源的重要途径。通过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提供更丰富的高质量文化产品和服务,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有力的文化支持和精神动力。
-
民以食为天。吃得饱更要吃得好,一直是老百姓最基本乃至最重要的关切。近日,市场监管总局修订出台了《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新规自4月15日起正式施行。
旧版《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自2022年9月颁布以来,推动企业主要负责人、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等人员依法履行岗位职责,为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截至去年9月底,全国有309万多家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依法配备食品安全总监110多万人,食品安全员达960多万人。但是,部分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责任落实还不够精准有力,对风险管控工作机制的执行、理解还有偏差。
-
近日,某地城管部门以“城市规划”为由,要求辖区内商户不得使用“红蓝黑”颜色的招牌,引发关注。在执法过程中,缺乏正式文件支撑、未提供合理补偿方案、仅凭口头通知强制执行的方式,更是引发公众质疑。这不仅反映了城市治理中存在的不足,更提示我们需从更全面的视角审视城市治理的内涵与路径。
-
完善与开源创新趋势相适应的知识产权治理体系,促进知识产权的流转和商业化,是新时代科技治理的关键命题。
近年来,全球开源项目数量呈指数级增长,在知识共享、技术扩散、产业赋能等维度催生出“裂变效应”,给知识产权治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开源创新丰富了知识创新资源,为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了更多研发素材和灵感。另一方面,现有知识产权治理体系逐渐难以适配开源创新的爆发式增长。
-
据4月15日《法治日报》报道,“减腰围2至5厘米”“减肥不忌口”“刷牙就能瘦”……这些五花八门的“瘦身神器”广告,充斥着减肥市场。一些机构通过制造身材焦虑、夸大宣传、伪造科技概念等手段,吸引消费者,但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
数据显示,我国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肥胖带来的健康问题让减肥成为热门需求。然而,这一庞大的市场需求也催生了大量伪科学产品和焦虑营销手段。
-
数字中国建设不是某个企业、某个部门的任务,而是一项需要“协同作战”的国家级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本身就具有极强的交叉融合属性,单打独斗早已难以为继。只有通过多主体、多行业、多环节的协同创新,才能释放出聚合效应。
一是企业要从“单兵作战”转向“生态共赢”。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领军企业不应只是技术领先者,更应是生态构建者。例如,阿里构建“飞天云操作系统”,DeepSeek大模型开源等,这些都体现出企业从单一技术提供者向平台赋能者的角色转变。未来,更多企业需要打破边界、打通上下游,共同推动形成“底层技术+行业场景+平台赋能”的新型协同模式。
-
云南咖啡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98%以上。作为中国咖啡的重要代表,云南咖啡的成功密码是啥?
近些年来,全球精品咖啡消费增长速度远高于普通咖啡。云南咖啡产业踩对了市场节拍。2021年以来,云南将咖啡产业作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重点产业之一,研究实施推动精品率和精深加工率提升的政策措施,使得云南咖啡精品率远超全球平均水平。此外,借助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自贸区建设等政策叠加优势,以及中老铁路、中欧班列等陆路贸易网络,云南咖啡持续快速摆上“世界货架”。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坚持自上而下、以上率下,解决了新形势下作风建设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
前不久,2025年F1上海站赛程圆满收官。凭借一张门票贯通全城,上海以“F1+”为支点,将“票根经济”发展到新的层次,展示了小票根撬动大市场的潜能。
所谓“票根经济”,是指消费者凭借交通出行、文旅活动等场景的票务凭证,在后续消费场景中转化为优惠凭证,获得折扣、积分兑换等权益,形成消费链延伸,从而刺激更多消费行为产生的一种经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