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
童谣源于民间,传于民间,自然会受到乡土人情的浸染,成为民情风俗的载体。
年节是荟萃民情风俗最丰富的时段,也是孩童最高兴的时光。虽然大人说“落雨肯落雪,过年肯过节”,孩童却一心盼过年,盼快乐,盼长大,从年头就心心念念地数着:“正月揪揪韧,二月易得尽,三月且且过,四月喊栽禾,五月龙船鼓,六月胀爆肚,七月滴滴答,八月摘棉花,九月重阳后,十月要扯豆,十一月多赚钱,十二月好过年。”忙完一桩桩农事,过了一月又一月,含辛茹苦,好不容易近了年关,心情就更急迫,勾着指头一天天数着:“二十四打麻糍,二十五泡丸子,二十六做豆腐,二十七打堂毛灰,二十八杀鸡杀鸭,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胀得屁呱呱。”过了三十夜就是新年,就要欢天喜地出行,热热闹闹拜年。拜年的礼俗要晓得:“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野姑丈。拜年拜到初七八,两块肥肉碗舷上搭。”新年花灯多。龙灯、狮灯、茶花灯……应接不暇。花灯来了要着发:“牵龙摆龙,火烧鸡笼。半升糠头半升米,着发龙头耍龙尾。粘米角哩糯米粑,要谷要米随你哇。”着发,就是酬谢的意思,可以是钱币,也可以是实物。童心无忌,却来个“半升糠头半升米,着发龙头耍龙尾”,我天真,我怕谁?过年好,过年乐,但是再美好,再快乐,过年也有尽头,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烧了门神纸,便算是过完了年,有道是:“烧哩门神纸,各人想道理,婆老人纳鞋底,老倌子捡狗屎。”大家各忙各,该忙啥都心知肚明。但是,元宵节这天晚上还有节目,男孩寻几柴棍,在火炉旁摆弄,口中念念有词:“火炉公公火炉神,火炉公公真有灵……”女孩们的节目很私密,那就是扛筲箕公公(也叫“扛灶神公公”)祈求未来婚姻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扶乩。女孩们藏于密室,手掇作为乩盘的筲箕念道:“正月正,北斗星。桃花红,柳叶青。一块瓦,两块瓦,筲箕公公快上马。上马上得快,一根红丝带;下马下得快,一双绣花鞋。”红丝带和绣花鞋,估计是酬神之物吧。因为是女孩吟诵的,辞藻略显艳丽,酬神品也带着脂粉气。那真是:我以今日女红,祈求明天幸福。
-
本报讯 熊志华报道:近日,广州市江西上高商会和南昌市红谷滩区上高商会向上高县图书馆捐赠总价值20余万元的图书3800册,以表在外乡贤对家乡发展的鼎力支持,助力书香上高建设。
据悉,此前上高县文广旅局和上高县红十字会共同发起了一场主题为“情系桑梓 书香传爱”的图书募捐活动,旨在通过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为文化强县贡献力量。活动的开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不少团体和个人纷纷踊跃捐书捐款。
-
本报讯 记者张梅玲报道:4月2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原二级巡视员万一君在宜春市图书馆报告厅为200多名宜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及爱好者带来了一场妙趣横生、深入浅出的讲座——“非遗文创的活态传承与自主创新”。
讲座中,万一君首先指出,在历史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一颗颗璀璨明珠,承载着民族的记忆、智慧与情感。他对非遗文创作了深刻解读并通过大量数据与案例剖析江西非遗文创现状,客观分析当前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并以生动事例提出让非遗文创融入百姓生活的路径与策略。
-
读汪曾祺先生的小说《大淖记事》:“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他在书页下方加了一条注解,解释蒌蒿是生于水边的野草,粗如笔管,有节,生狭长小叶,初生二寸来高,叫“蒌蒿薹子”,加肉炒食极清香。所谓清香,即食时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春水的气味。这样的描述真是既贴切又美妙,让看的人垂涎欲滴,似乎舌尖上也沾满了那新涨春水的味道。
-
4月8日,上高县新界埠镇茗达茶场,老师正在给学生讲解茶文化。
近年来,上高县以茶为媒,深入挖掘茶文化内涵,积极开展茶园研学、采茶文化节等活动,让茶厂摇身变成群众的课堂、旅游的打卡点,以旅游促进茶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邹利强 摄)
-
3月31日,在丰城市文联主席陈款荣办公室,我见到了一位齐肩背头长发的中年男士。他叫谭启兴,艺名谭汀。
对我而言,谭汀是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名字。陌生,是因其定居云南个旧,身为职业画家,开创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热流蜡画这一全新画种,在艺术领域默默耕耘;熟悉,则因谭汀本是丰城河洲街道人,16岁才离开家乡,乡音难改。起初大家用普通话交流,没一会儿,便自然而然地切换成丰城土话,氛围亲切热络,畅所欲言,毫无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