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日报

03

春笋帖 谌德斌

南方是竹子之乡,南方人喜食竹笋是顺理成章的事。《诗经·大雅·韩奕》云:“其簌维何,维笋维蒲。”可见,自古以来就视竹笋为上好的蔬菜。唐朝还有专员管理植竹,《唐书·百官志》记载:“司竹监掌植竹苇,岁以笋供尚食。”到了北宋,苏东坡初到黄州触景生情,吟出了“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佳句,后来传诵一时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更是明白表示笋是餐餐所不可少的。

春笋较之于冬笋,不但细嫩清脆,而且样子也漂亮。有的嫩黄细长,有的洁白光润,没有一点瑕疵。春雨过后,水分充足,竹笋骤发,纤维特细。古人形容妇女手指之美常曰春笋。明代官员李昌祺在其《剪灯余话》一书中有诗云:秋波浅浅银灯下,春笋纤纤玉镜前。如今看来,这比喻一点也不夸张。

宋代诗人张耒诗云:荒林春雨足,新笋迸龙雏。近段时间,雨水充沛,山林中野竹笋“噌噌”地蹿出地面,成语“雨后春笋”说的就是这个时节的事。妻子上菜市场买菜,见不少人提着鲜嫩的山笋在售卖,卖得特快。她回到家中对正瞅着手机的我说道:“你这几天闲着,何不去山上掰山笋,既可丰富自己的餐桌,也可摆在点菜柜里供食客点用。”妻子的一番怂恿,让我心动起来。

心动不如行动。趁着好天气,我骑车来到离镇上不远的一片林地,见有野竹丛生,心中窃喜,将电动车停靠路边,拎只塑料桶顺着小径往竹林里走。这丛生的野竹林谦谦有礼地生长于山林的边缘地带,和槠树、荷树、楝树、泡桐等一些树木在各自的空间领地和谐共生着。

我猫着腰钻入这片野竹林,眼睛在竹林来回扫描着……哇!好多春笋蓬蓬勃勃、争先恐后地探出地面来,粗壮的,纤细的……眼前冒出几棵,身后又忽然窜出十几棵来。我左右开弓地抚摸着、掰折着这些可爱的“小精灵”,生怕它们会从我的眼皮底下溜走。丛生的竹子旁边还会伴生着一些荆条植物,长满了芒刺,我蹲下身去掰笋时,衣服不时会被这些芒刺划拉几下。虽然戴了手套,一不小心,手掌还是会被锋利的芒刺“亲吻”,又痒又痛的感觉真不好受。有时山蚊也来捣乱袭扰,在我脸上或脖颈处叮包留“纪念”。唉!这掰山笋看似轻松简单,一旦深入竹林,也会遇上一些困难和挑战。平凡的生活中,或许只有通过这样的辛苦和付出,换来的收获才会有意义,才更踏实!

沐浴山风,聆听鸟语、虫鸣,感受山笋折断时的“卟卟”声,在竹林间来回穿行,全神贯注地寻觅,接受这大自然的馈赠……个把小时下来,已收获了一桶满满的春笋。春笋散发着阵阵清香的味道,弥漫在身边,让人喜不自禁,心想不虚此行。

回到家中,就像一个打了胜仗的士兵展示战利品一样,将一大桶春笋一股脑儿地倒入盆中,一种久违的收获喜悦感在心底荡漾开来。

“尝鲜莫过于春笋,初春不知肉味。”妻子从冰箱里翻出一块腊肉,笑着对我说道:“今天家里的主打菜是腊肉炒春笋。”这舌尖上的美味需要美酒相映衬,看来我今天要喝上一杯哟!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趁着谷雨这春日的压轴时光,连着几天上山掰笋,将这些“山珍”置于案桌上,现剥、现炒、现食,一口春笋,鲜嫩清脆,唇齿留香……这样一来,整个春天的味道,也便拥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