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三线为记者讲解制秤难点

王三线很爱惜自家的秤
杆秤里的光阴
清晨的万载老城,雾气还未散尽,老街菜市场已是人声鼎沸。买菜讲价的声音、店里老板的叫卖声,构成老街一天的序曲。王三线的一天,则是从杂货铺的木门发出熟悉的吱呀声开始。
这个不足10平方米的杂货铺里,樟木清香与铁锈味交织。走进其间,仿佛穿越到了古老的时光。店内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木杆秤,大的、小的、长的、短的,每一把都经过王三线精心打磨和调试。
将做好的秤及其他货物摆出后,王三线就开始做起心爱的秤来。手中的刨子、锤子、钻子等工具,仿佛成了他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他用匠人的敏锐和专注,将每一块木头打造成完美的秤杆。
1987年,17岁的王三线从湖南衡阳来到万载拜师学艺。那时,万载县有10余家秤铺,“秤铺一条街”远近闻名。
木杆秤制作是工匠口耳相传的古老技艺,在电子秤兴起前,是家家户户必备的计量工具,会制秤的手艺人颇受尊敬。
学艺出师后,王三线在万载城隍庙一家秤铺干活,从此与木杆秤结下不解之缘。他秉持“选材讲究、做工精致、称量准确、质量可靠”的原则,一干就是近40年。
骨子里的星斗
做秤是很苦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零配件都需手工制作,全凭经验和悟性。木杆秤由秤杆、秤钩、秤砣、秤星等部件组成,看似简单,做起来却不易。
“做秤最难的就是定星,跟做人一样,容不得半点马虎。”王三线用刻刀在秤杆上刻星槽,刀刃游走如笔,手腕轻转间刻出0.3毫米宽的星槽,再将秤杆浸入秘方液中,秤杆上便浮现出星星点点。从选材到校秤,20余道工序,每一个刻度就是一颗银星,秤杆上的银星在阳光中闪烁,如微型银河。王三线说,每根秤杆都有呼吸,定上银星,木头便仿佛活了过来。
王三线举起祖传的铜制星尺,尺缘已被磨出半月形的凹痕:“师父教我,此生不造黑心秤。秤星要像北斗七星,缺一颗就是欺天。”因制秤手艺精湛,王三线被秤铺店主招为女婿,从此传承岳父的手艺。
“秤杆要直,刻度要准,不能缺斤少两,做人也一样。”靠着这份坚持和诚信,王三线凭借手中的一杆秤,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
日渐消失的刻度
菜市场里,80岁的李婆婆还在用王三线制的秤卖菜。“瞧这秤尾翘的,童叟无欺!”老人笑着展示高高扬起的秤杆,却不得不承认,“现在来买菜的年轻人,都嫌算不清斤两。”
近年来,我国电子秤市场占有率持续增长,传统木杆秤销量下降98%。这门曾养活万载30多位匠人的手艺,如今只剩下王三线在坚守。
当电子秤的滴咚声取代了秤砣声响,王三线的订单从每月300多杆骤减到几杆。“如今,只卖杆秤已经支撑不了家庭的开销了。”王三线无奈地表示,以前做秤是养家,现在是养心。守着传统的手艺,有万分的不舍。
这些年,王三线也收了几个徒弟,但他们都因为仅靠做秤养不了家而放弃了。“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个了。但是,我还是希望,能够有人记住这门手艺,记住我们老祖宗的智慧。”王三线如是说。
今年,王三线取出珍藏30年的阴沉木,为自己制作了最后一杆大秤,定星后颤抖着手在秤杆上刻下“2025”的编号,郑重地挂在杂货铺中间。这是他对制秤匠人生涯的告别,但他坚信,只要还有人相信公平,秤魂之光就永远不会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