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日报

03

万载之约 彭卫平

似乎蕴含着时光悠长的韵味,“万载”这座城市的名字让人思绪飞扬。万载人说起自己的故乡,眼神灿亮,仿佛这方宝地给了他们与生俱来的底气。

万载是赣西北的一座小县城。它不是我的故乡,却是我常去之地。一段三四十公里的320国道,将我居住的城市与万载联结起来。按照行政区划,我所在的城市为设区市中心城区,而万载属于市辖县,两地毗连。万载有点像周边卫星县的味道。

第一次去万载,记不清具体年代了。几十年前的记忆有些模糊,可万载城区的逼仄与破旧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一座藏在居民区中的客运车站,零星停放着几辆车顶载满货物、发动机“突突”作响的中巴车;车站外马路上,一辆辆拉客的三轮车尘土飞扬;街道拐角处,一条条小胡同、小巷子飘着万载炸麻圆与油糍粑的味道。那些小胡同、小巷子也记不清名字了。它们似乎像一根根四通八达的经脉,盘绕在万载城区的每个角落。

逛万载县城,无需花太长时间。与我居住的城市相比,万载像个袖珍县,县城面积不到11平方千米,纵横就那么几条头尾可以相见的街区。万载城域虽小,却古色古香。县城的地标建筑是城南门一座七层古塔。此塔名唤“文明塔”,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70余年。万载人喜欢在日落黄昏时移步塔旁,观塔影、赏云霞,直至把一轮幽渺壮观的景象带入梦境。可惜我当年置身塔下时,错过最佳观景时段,不过有些残破的古塔影像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矗立如山。

如果说,古塔只是万载古色的一抹点缀,那么古城遗存足以凸显它沧桑数百年的真容。万载古城至今仍完整保存明清、民国时期的古祠堂27座,其他古民居、古街巷、古水井难以尽数。这些古建筑尽显赣派建筑风情。近年,万载古城在维持旧貌的基础上被整体开发,成了县城最热闹、最繁华的地带。古城因荟萃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装饰风格的建筑群而被誉为万载“历史档案馆”和“老城博物馆”。古城建成后向游客免费开放。我曾陪友人游览过好几回。徜徉古城中,或赏古街巷,或观古装戏曲表演,或品味地方小吃,脚下是凹凸的青石板路,身旁是光影闪烁的琳琅街区,那种时空穿越感让人念念不忘。与我一样,古城游客中不少是回头客,他们乘兴而来,乐而忘返。万载人善经营。古城游现在成了万载开发县域古色旅游、最具人气的精品项目。

古城往往是一份地方文化遗存。万载古城的本土文化元素色彩斑斓却不让人眼花缭乱。逛古城时,我置身翰墨浓郁的地方名人书画展堂,挪步于特色茶艺表演厅,赏听原汁原味的古诗词吟诵,一场场文化盛宴让人体验感爆棚。

据县志记载,万载始建于三国时吴黄武年间,迄今已有1800多年,被赞为“千年古邑”。万载的古韵除蜚声四海、具有鲜明赣派文化特色的古城建筑外,还有被誉为舞蹈史上“活化石”的万载开口傩。傩舞瑰奇,鼓乐铿锵。为配合开口傩演奏的万载得胜鼓曾荣获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每年春节期间,开口傩与得胜鼓像两朵民间才艺奇葩,在万载城乡瑰丽绽放。

一方江南水土,文气氤氲。东晋袭封康乐公的谢灵运一生钟情万载的灵山异水,诗思如潮,吟咏不息,后来被称为“中国古代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卒葬于封地。至今距离万载县城两公里处的康乐街道里泉村境内,仍能找到他掩映于柳林中的坟冢。“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公安眠之地,如今春草葳蕤,园柳依依,成为文人墨客的拜谒圣地。

万载城郊多山,谷幽林深,山岭逶迤。如此丘壑绵延的地形曾燃起一簇簇革命星火。在那段峥嵘岁月里,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滕代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率部在万载浴血奋战。中共湘鄂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长期驻扎的万载仙源,时有“小莫斯科”之称。我曾多次随单位同事一起,前往万载瞻仰革命遗址,追寻红色印记。每一处留下弹痕的残垣断壁,似乎都曾镌刻着不屈的信念。

星火赓续。万载遗留的革命火种点亮了这片古郡新时代冲刺发展的火炬。新千年以来,建设新万载的步伐明显提速。城区拓展,街道靓化,文明塔下一座新城悄然崛起。万载城建很火,而万载的花炮产业更红火。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首都国庆庆典,都曾留下万载花炮的璀璨光影。一轮焰火秀,万人仰头观。无数个周末之夜,我来到万载县城的龙湖之滨,观看如梦如幻的焰火表演。现场人流如潮,灯火辉煌。在那一轮轮奇妙的光影变幻中,万载人的“彩色梦”被托举在绚丽的夜空中。

没有上一篇了... ... 春风温暖了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