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日报

03

竹林的清明记忆 杨淑梅

爷爷坟前,竹林沙沙作响,似在诉说过往。孩子们如刚出巢的雀儿,在春笋间嬉笑奔跑。那清脆的笑声,惊醒了竹叶上晶莹的水珠,滴落了我31年前的回忆。

那年清明,爷爷穿着解放鞋,挥动柴刀劈开荆棘,我们扛着纸扎,跟着那抹湛蓝的身影在林间穿梭。

到了墓地,大家迅速分工。

爷爷、爸爸、大叔和二叔用力砍着墓碑旁的杂树杂藤。三个姑姑则蹲在一旁,仔细地拔除杂草。三叔先将精心准备的祭祀食物一一摆放整齐,接着端起酒杯,沿墓基缓缓浇酒。酒水渗入黄土。小叔带着我们小孩子收集枯枝,堆在空地上点火烧纸钱、纸扎。最后,爷爷带领所有人给坟墓鞠躬、上香。扫墓就完成了。每个人都各司其职,默契配合,让年幼的我深切感受到家族互帮的温暖与力量。

扫完墓,爷爷领着我们走进那片葱郁的竹林。来到一根茁壮的毛竹笋旁,爷爷缓缓蹲下,伸出那满是老茧的手,轻轻抚过笋身,脸上绽出一抹温和的笑,说道:“笋过清明连夜长,一昼夜能长1米左右。”说完,他朝我招招手,把我拉到身边,粗糙的大手慈爱地摩挲着我的头,比画着:“瞅瞅,就一个昼夜,便能长到咱家梅梅这么高啦!”爷爷的手掌掠过我的发顶,指腹的茧子擦过我的额头,带着陈年竹叶的粗糙,却让我心里暖乎乎的。

大家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叽叽喳喳围上去追问。爷爷也不着急,耐心地解释:“竹笋的地下根系就像一张紧密交织的大网,它们相互连通,输送着养分。在这庞大的根系网各处,笋芽们默默积攒力量。这些小小的笋芽,得在黑暗的地下蛰伏两到四年。漫长的时光里,它们得学会巧妙地避开那些挡路的石头;要是碰上实在躲不开的,就得拼尽全力,凭借顽强的生命力把石头顶开。”

“到了清明,那可就不一样喽!”爷爷微微仰头,目光望向那片郁郁葱葱的竹林,仿佛能看到竹笋拔节生长的画面,“熬过漫长的地下时光,积攒了足够的能量,就等着清明前后这场东风。一旦时机成熟,春雨一落,温度一升,这些小家伙就会铆足劲儿,拔地而起。”

爷爷收回目光,语重心长地说:“咱们家族也是如此,大家要相互扶持,每个人都要像这笋芽,在生活的磨砺中努力扎根、积蓄力量,忍耐住艰难困苦,日子才能越过越好。”这番话,深深种在了我们心里。

可时光残酷,那次清明后不到半年,爷爷就永远离开了我们。那片竹林依旧,却再也不见那抹湛蓝的身影,只留下无尽的思念在风中飘荡。

如今,我们已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孩子。爸爸带着孙辈走进竹林,弯腰抚摸竹笋,讲着清明笋的故事。

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照在孩子们充满好奇的脸上,那传承的力量,在岁月的流转中,从未停歇。这生生不息的竹林,一代又一代,延续着家族的温暖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