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日报

03

一碗清汤里的乡愁 朱洪涛

小车在昌樟高速上疾驰。车窗外的夜景流光溢彩,迅速倒退。远处,村庄的灯火已经点亮,犹如点点星光在夜幕中闪烁。我紧握方向盘,对着后视镜,询问坐在后座上刚从北京飞回来的女儿:“晚上我们去餐馆吃吧?”女儿不假思索地回答:“去吃清汤。”她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期待。

女儿说的清汤,北方叫馄饨,我们樟树早年也称包面。樟树清汤已被列为全国名优小吃。它还有个有趣的名字,叫“猴子包面”,有着数百年的历史。它皮薄馅鲜,风味独特,是一道久享盛名的风味小吃。

传说樟树清汤的创始人是樟树义成人,名孙发云,1803年出生。他先是在义成黎圩街上卖包面,后辗转到阁山芗溪街专做包面买卖。他的包面皮比别人薄很多。人家一斤面粉擀两三百张包面皮,而他却能擀出四五百张。而且他调的包面馅也有自己的秘方,皮薄馅鲜,吃起来口感和味道也就与众不同。由于他的小名叫“猴子”,慢慢地,人们就将他的包面叫做“猴子包面”。

后来“猴子包面”的名气渐渐大了起来,一些樟树人便把清汤卖到了八十公里之外的省城南昌。民国年间,在省城挑担卖包面的很多,多是清江县(樟树)人。‌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卖清汤的业者喜欢在街边、路口、码头、车站摆摊设点,且以供夜宵为主。业主肩挑清汤担子,一端是燃烧的炉子和滚烫的汤锅,另一端则是待用的清汤和各种原料,以及碗勺等餐具。为了确保夜间的照明,一盏马灯成了担子上不可或缺的配饰。现在,樟树大码头还有一座栩栩如生、挑担卖清汤的雕塑呢。

樟树清汤的做法颇有讲究。“竹膜纸,包丁香,一投投进了赣江,风吹波浪起,赶紧用碗装。”这顺口溜描述了清汤的特点及烹饪要点,即清汤皮子如竹膜一样薄,馅像丁香一般殷实鲜红,下清汤的水充沛,好似赣江。现在清汤店都时刻烧着一桶滚烫的鲜汤,下清汤时,把15个清汤抛入桶里,投进的清汤一两分钟迅速浮上水面,此时要用漏勺快速捞起,盛入放好了盐、酱油、味精、猪油、萝卜干、香菜和鲜汤的大碗中。一碗热气腾腾、香喷喷的清汤就制成了。还可根据个人喜好加点胡椒粉和辣椒末。

一碗冒着热气、清澈如冰晶的清汤,让你的味蕾沉醉于悠长的香气之中,身体从内而外地感受到温暖,心灵得到前所未有的舒缓,而那余味更是令人回味无穷。

如今,于樟树人而言,无论是老一辈还是年轻一代,对清汤的深情眷恋已经深深植根于血脉之中。每逢春节、国庆等长假,樟树的几家传统清汤店铺总是人满为患,顾客们排起长龙,耐心等待。那些久别家乡的游子,为了品尝那一碗魂牵梦萦的清汤,不远千里归来。一碗清汤,不仅拉近了他们与家乡的距离,更抚慰了他们心中那份难以割舍的乡愁。

女儿在京城工作,对樟树清汤的喜爱从未淡化,每次回老家都要打卡清汤店,过把清汤瘾。小姨子年近六旬,久居南昌,每次回樟树,都要带上一家人去那家传统清汤店重温一下儿时的味道,抚慰那一抹浓浓的乡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