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日报

08

所至以“廉能”称 ——南宋户部尚书赵善坚事迹探寻 赵伯初

南宋户部尚书赵善坚,系宜春市袁州区人,自1166年考取进士后,历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到1208年官至户部尚书,为官四五十载,“五典名藩”,勤政爱民,廉洁公正,政绩突出。但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多散见于地方州府县志,目前尚未发现有专门研究他的文章。本文以赵善坚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其人、其事、其诗的梳理,加深社会公众对他的认识,从而继承和弘扬他可贵的“廉能”品质。

一、其人:进士尚书

明正德《袁州府志·科第》载:“赵善坚,乾道二年萧国梁榜,宜春人,见《人物》。”同时,府志人物卷载:“赵善坚,字德固,宋宗室,家於袁。乾道间举进士。尝通判婺州,朱文公为常平使者,深器重之。时大旱,奉行荒政,全活甚众。五典名藩,所至以‘廉能’称。官至户部尚书。”明嘉靖《浙江通志》所载与府志表述完全一致。

清道光《宜春县志·选举》载:“赵善坚,乾道二年丙戌萧国梁榜,善敹之弟,详传。”同时县志人物卷载:“赵善坚,字德固,乾道间进士,签书婺州判官。朱子为浙东常平使器之,岁旱,赈恤有条,所全活甚多。历官皆有治声,官至户部尚书,载通志。”《江西通志》所载与此一致。

官至户部尚书的赵善坚在《宋史·列传》中并未有专门传记,只在《宋史·本纪》《宋史·宗室世系表》等略有提及。但作为“资治、存史、教化”功能的省府县地方志均详细记载了其科举入仕和为政声望等情况;在《赵善坚知绍兴府制》中则有“某以帝胄之英,膺天邑之寄”之语。而明朝中期文学家、内阁首辅梁储的《郁洲遗稿》卷四之《送冯时雍之任序》则说:“奉行荒政为朱紫阳深器重如宋之赵善坚者……为袁先哲名人。”因此,赵善坚作为家住袁州的赵宋宗室进士确凿无疑,且与其兄善敹都官至尚书。遗憾的是,其兄善敹除了府县地方志记载了其科举情况外,其他史料目前所知甚少。

据《江西通史》介绍,北宋灭亡,南宋与金朝对峙,江南是安定而富庶之区。江西境内成为流民进入之地,一批赵氏宗室从汴京南奔,其中有的家族进入江西落籍。笔者推测,赵善坚的先祖应该是在北宋末年因出仕或南渡后定居袁州府宜春县的。根据清道光《宜春县志·选举》所载统计,有宋一代,宜春县赵氏进士及第者多达20余人,尤以赵善坚兄弟及其子孙居多,可谓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其中:赵汝鐩1202年进士,赵师阡1208年由宗室省元登第(即省试第一名),特别是1226年,赵汝钥、赵汝鎡、赵彦倇、赵师回、赵汝粲、赵崇微、赵若烛等7位赵姓族人考取进士,汝鐩、汝钥、汝鎡系兄弟,均为善坚之子,汝粲、崇微系父子。“一门四进士、父子同登科、兄弟两尚书”的佳话在袁州府广为流传。

二、其事:以“廉能”称

如上所述,赵善坚于乾道二年即1166年考中进士。当时正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宋孝宗赵昚统治时期,军事上主战,政治上改革,经济上繁荣,史称“乾淳之治”。善坚考取进士后辗转多地为官,具有地方和中央两个层面丰富的工作经历。在地方,先后通判婺州、知宁国府、知处州、知临安府、知庆元府等,“五典名藩”且“历官皆有治声”,所至以“廉能”称。在中央,自中奉大夫、直敷文阁、两浙运副除司农卿起,历任户部侍郎、工部侍郎、户部尚书,官至宣奉大夫、天水郡开国侯。

赵善坚任婺州(今浙江金华)通判时仁政爱民、体恤民情。南宋理学家、思想家朱熹非常器重他。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七月至十一月,南宋临安、镇江、绍兴、德安诸府,婺、衢、饶、信诸州,江阴、南康、长宁诸军皆旱,不久后又发生水患,救灾安民任务急迫繁重。当时,朱熹任浙东常平使者,陈亮给朱熹写信道:“今岁救荒,奔走上下不遗余力者,独赵倅一人;所至骑从简约……穷民有情无不遂。今闻去替只二十日耳,若失此人,婺州尚未知所倚。”朱熹很满意善坚任婺州通判时的表现,在上朝廷《乞留婺州通判赵善坚措置赈济状》中,他写道:“佃契勘去岁早歉,通判赵善坚专一措置赈济,遍历诸邑山谷,点检粜场,委是宣劳,实惠及民。今年梅雨愆期,旱歉至甚,照得通判赵善坚,今年七月十八日任满,本州委是阙官措置,乞移牒赵善坚,权留在任,同共措置赈济。候来年细民接食,却行解罢。”可见,赵善坚在婺州为官时轻车简从、身先士卒、实干担当,赢得了民众的良好口碑,在朝野都具有广泛影响。

赵善坚还曾知宁国府(今安徽宣城)。善坚在此期间的为政事迹暂因史料缺乏而无更多佐证。但宋嘉泰间(1201-1204年),他以宁国府郡守身份为尚书尤袤撰写了墓志铭(见《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尤袤是南宋大臣、著名诗人,列“南宋四大家”(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之首,他在淳熙九年(1182年)被召入朝前曾任江南西路转运使兼隆兴(今江西南昌)知府,1190年出任婺州、太平州(今安徽当涂)知府。笔者推测,赵善坚或许在婺州任通判时就与尤袤相识共事并一起治理婺州。能够为在文坛享有盛誉的尤袤写墓志铭,进一步印证了善坚具有较高的身份地位和文学水平,并得到文坛和同僚的认可。

宋宁宗庆元间(1195-1200年),赵善坚知处州(今浙江丽水)。处州城依山傍水,面临大溪,是典型的防御型城市。“宋室南渡,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处州离杭州颇近,经济、文化与城市随之飞速发展,但原有河道“污浅无蓄储之水,每至延燎,多不能救,居民苦之”。赵善坚先知其害,乃分委戎官疏导诸渠,创为三闸,覆以巨石使水可积。明嘉靖《浙江通志》载:“宋庆元中,郡守赵善坚尝开二渠,分丽阳溪水,导之入城,民甚德之。”对此,民国版《丽水县志》也载:“宋庆元三年(1197年),州守赵善坚于城西北,导丽阳后溪水,逶迤至通惠门,潴为莲渠。南流入城,经清香桥,潴为净池。析而为二……”也就是说,他主持修建河渠,导水入城,“藉以熄火灾,毓文风”,既适应了当时居民生活所需,又有力推动了处州城市化进程。在知处州期间,赵善坚还支持以瓦易茅工程,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瓦易茅”房屋改造工程即在城区推动将建筑材料由易燃的茅草改为陶瓦,以预防火灾。以郑汝谐的《易瓦记》为证,在赵善坚的支持下,青田县城的茅舍全面进行易瓦改造,凡“榱桷楹杙之朽腐挠弱者,次第新之”,并规定“自今以往,有所改创者,以瓦不以茅,违者禁之”。青田县茅屋改造工程因此成为南宋城市防火的典范。

赵善坚两知临安(今浙江杭州),共两年三个月。1200年以两浙转运副使兼知临安府,开禧二年(1206年)四月为沿海制置使兼知庆元府(今浙江宁波),后于十二月又改任工部侍郎兼知临安府。南宋时,海防上升到国防的高度,朝廷专门设立了沿海制置使,由庆元府守臣兼领,负责海防,节制水军;而临安作为都城,政治经济地位重要,临安知府的人员变更频繁、任期一般小于一年。赵善坚能担任沿海制置使负责海防,还两次知临安,足以体现朝廷对他的信任和重用。《赵善坚辞免除工部侍郎兼知临安府不允诏》指出:“矧当多事之秋,端以得人为重,卿才猷强济……起镇制藩,安田里之民枹鼓不警,辑楼航之众瀚海无波……亟服茂恩,勉图伟绩,所辞宜不允。”“才猷强济”四个字表明其才能得到了朝廷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认可。

赵善坚托举忠义之士。他称赞姚兴“忠毅”。姚兴是宋朝继岳飞之后的又一员抗金名将,他的抗金事迹和爱国情怀在民间广为传颂。据《宋史·列传第212》载:“开禧元年,户部侍郎赵善坚言:近守边藩,询访故老,姚兴以四百骑当金人十数万,自辰至午,战数十合,援兵不至,竟死于敌。金人相谓曰:‘有如姚兴者十辈,吾属敢前乎?’兴忠勇如此,宜超加爵谥。于是赐谥忠毅。”即赵善坚在守护边防时,向当地老人打听多年以前姚兴的英勇事迹,认为姚兴忠勇果敢,保卫领土的壮举应该越级加爵位谥号。最终,宋宁宗追谥姚兴“忠毅”,称他为“中兴之将”。

三、其诗:千古传颂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皆乐于畅游山水,宋代宗室诗人们也不例外。善坚及其子汝鐩,作为宗室诗人的影响较大,其中汝公式作为江湖诗派成员颇有盛名,有《野谷诗稿》传世,存诗近三百首。而据《袁州府志·艺文三》载,善坚就写过《化成岩》一诗:

低帽白蕉衫,跨马北岩路。

为我撤炎歊,时有清风度。

投策蹑游屐,扪萝穷幽趣。

怪石鸣瘦筇,狭径窘危步。

云间启深洞,玲珑天巧露。

僧居罗上下,钟声答晨暮。

长笑排翠谒,围棋惊振鹭。

陶写屏丝竹,恐为风景污。

拂藓题苍崖,纵横醉中句。

兹游岂易得,载酒莫辞屡。

该诗通过描绘宜春化成岩的山水之美,表达出他对家乡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向往。化成岩位于袁州区市区西郊、秀江北岸,山势从河岸平地崛起,被誉为江南一胜和天然图画。山中有化成禅寺,香火鼎盛,至今不衰。诗中“僧居罗上下,钟声答晨暮”一句颇有名气,描述了当时化成禅寺的盛况:每当渔舟唱晚、牧笛催归之际,古寺钟声,悠扬清越,回荡在寥廓江天,城郊内外,清晰可闻,给人清静幽远之感。因该诗,所处故称“化成晚钟”,是古袁州府“宜春八景”之一。2023年重选袁州新八景,“化成叠韵”又以绝对优势居首。因此,善坚诗存世虽不如其子汝鐩之多,却也为宜春厚重的历史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成为传颂千古的佳话。

往事越千年,宏图看今朝。当前,宜春正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赵善坚的科举为政事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但其“为民”的情怀、“廉能”的品质对当下锤炼干部队伍作风,无疑具有宝贵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没有上一篇了... ... 篁岭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