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袍村竹海 (姚晓勇 摄)
双峰竹海,碧波苍茫。距宜丰县双峰林场西北方向6.5公里,途经水岭村一路西行,就是掩映在竹海深处的龙袍村。
龙袍,在宋末年间,由潭山公式溪吴氏十七世祖节生公迁居此地后而建村。山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据《盐乘》载:“宋淳熙间,有龙将翔。居民群集鼓噪,龙投山下,须臾地裂水涌,近山田宅决没为湖数顷,因号其地曰龙破。”似乎为印证这一传说,现如今在龙袍村仍有龙崩岗这一地名,在所属的上槽则有龙窟地名。据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口述,龙袍村之所以后来不叫龙破,还与另一个有趣的传说故事有关。
话说清乾隆年间,乾隆三下江南。有一天,他带领随从途经龙破村,突然电闪雷鸣,一阵倾盆大雨从天而降。还未等他们找到避雨之所,雨就停了,但这雨早将一行人等淋湿。见雨收云散,皇帝便带着大家坐在河岸长长的麻石上休息。片刻,在村里换洗好衣物后,皇帝就将身上的龙袍挂于村中那棵千年古柏间晾晒。自此,人们就将这个村子改名为龙袍。
据考证,这棵古柏早在明万历年间修的吴氏族谱中,曾被列入八景之一,还留有咏柏诗一首:“苍柏虬龙古干森,长折翠盖护庭荫。介公柏友还须继,媲美坚操植善深。”
关于龙袍村名的由来,村里的黄维兴老人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乾隆私访下江南,脱下龙袍进庙堂。真君老爷显圣灵,藏起龙袍无处寻。皇上回转金銮殿,庙前现出蟒龙袍……”这奇妙的传说,说不定就是龙袍村村名真正的源头呢!
记录中出现的真君庙(供奉的是许真君)遗址在龙袍村上槽组,据说当年香火旺盛,是六扇五间的结构。现如今还依稀可见当年舂米的石臼、做纸棚时留下的湖塘。不远处,是几棵高大的古树,高可参天,枯藤缠绕,得由四五个大人才能合抱住。其中最大的那棵树很是神奇,树的底部鼓起一个大包。
据说当年这棵树特别“淘气”,只要有小孩从树下路过,它就会“吓”住这小孩。小孩回去后就会发高烧说胡话,要“摸惊”才会好起来。当时,吴氏的族长大烈公知道后非常生气,就拿着竹烟斗来到树下,一边吸烟,一边拿起烟杆狠狠地敲打树身,要它善待村里的孩子,不得胡来。一烟斗下去,树身马上就肿起了一个包,这个包还越长越大。村里的小孩从此就真的不容易被吓了。树旁,一条小河无声流淌,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化。
在龙袍,有几座古代留下的拱桥非常有意思。其中一座就与夜合山的传说有关。走进凤形坳和塘背窝的交口处,可以感受到一股股清冽的山风。在一棵巨大的落壳株树下,一座不长的石拱桥落满青苔。桥下,一脉清溪如银似玉静静流淌。据传,这两山之间以前是条山路。但这路很怪,白天你可以找到,并从这里通过,但一到晚上,两座山就会合起来,让夜行的人经常迷路。为了方便百姓,有风水先生就建议在这里修一座拱桥横跨两山。有这坚硬的石拱撑住两山,两山再没有出现夜合的现象。
有了桥,桥下不知何时就有了一眼山泉。泉水甘甜可口,饮一口令人神清气爽。这山泉日夜叮咚流淌,不止不息。更神奇的是,曾有老者从桥上丢下一枚铜钱,眼见古钱落入水中一个叫棺材洞的坑洞里,却再寻不着。同日黄昏却被乡亲发现该枚钱币从十几里外的乌鸦槽的水面浮起。
在离龙袍村村委不远的土坎上,有一座旱拱桥不得不提。据《双峰乡志》载,该桥约建于明代末年,一端有弯曲石阶通拱顶,一端为石砌陡坎,拱脚宽8.6米,拱阔3.45米,高4.28米。该桥历经数百年,依然稳固如初,令人不得不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竖起大拇指。
尤为令人不解的是,这桥下既无河,也无水,而是一土坎。从地理位置来看,这里根本没有必要建桥。可为什么却在这里建起了一座旱桥呢?原来这里有两个传说。
一说,这桥是在一座虎形山的虎口,上有一屋,屋主是一个员外。员外曾于屋门口土坎上修了一条路,可是修了又坏,坏了又修,总是修不起来。后来员外听说这是一个活虎形,今后必定会出大官,心中暗喜。一天,一卜者来到员外家,说是远道而来,借路经过此地,已连续几日粒米未进,请求员外施舍一餐。这时,恰逢甑内无饭,情急之下,员外便叮嘱家中小女孩将碗橱内的剩饭拿给卜者吃。谁知,小女孩童言无忌,竟然对卜者说这剩饭大都是留下来喂狗的。卜者一听觉得受了侮辱,便起意要害员外。他用三寸不烂之舌骗得员外修起了石拱桥。因为拱桥形似一把弓,把虎口给弓住了,不能跳跃,必然死去。后来,不知是何原因,员外家逐渐衰败下来。据说卜者知道员外本是事急从权后,内心颇有悔意,又到村里走了一趟,在桥尾多添加了一块石头,寓为东山再起。
另一说,龙袍后背山为一虎形,建桥的地方原为虎口,在未建桥以前,村里每年要失掉一只猪。于是,有人请问卜者,卜者说:“你们村后是一虎形,这猪是老虎吃了,只有把老虎口弓住才能避免此灾。”因此,村民便在此修了一座拱形的石桥。从此,失猪的现象再没有出现,村里人一直吉祥安泰,生活得怡然自乐。
绿水流不尽,美名众口传。龙袍村有历史渊源、神奇传说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如九重门、十八墓、黄鳝洞……愿有缘人能走进茫茫竹海龙袍古村,来这里洗去凡尘俗虑,寻幽探胜,开悟增慧;更希望有识之士能来这里开发投资,引领村民们一同致富,振兴乡村,谱写新时代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