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日报

05

高安“90后”新农人在希望的田野上挥洒青春

丁旦在田间了解插秧情况。

高安“90后”新农人丁旦,出国留学后回到家乡流转土地,成为一名种粮大户。如今,丁旦的合作社水稻种植面积近一万亩,他利用新的管理理念发展订单农业,带动附近村庄上百名农户参与到现代农业生产中。这个五一假期,丁旦正忙着完成近一万亩农田的插秧扫尾工作。

5月4日,央视《新闻直播间》栏目报道了丁旦的故事。

丁旦是英国利物浦大学消费市场学硕士研究生,在普通人看来,农民和留洋硕士,丁旦的这两个身份似乎很难联系在一起。

“最初听说他从英国回来种田的时候,我们都觉得很惊讶,这么年轻的‘90后’能到田里面去干活?他能吃这样的苦?”石脑镇闻家村“田管家”朱细英感叹道。

“我们花100多万元送他出国读书,就是为了让他摆脱这个小地方,到大城市去,他回来种田我们一开始是坚决反对的。”丁旦父亲说道。

远赴英国名牌大学留学,又回到农村“玩泥巴”,刚开始丁旦身边的亲朋好友都觉得他的这个选择不太值当。

2017年毕业回国的丁旦,在母亲的强烈要求下,曾应聘到上海一家大型广告传媒公司工作。然而,在大城市工作一年,并没有改变他想要投身农业的决心,他渴望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来促进老家农业的发展。于是,2018年他扛着亲友反对的压力,回到了高安,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毕业时,我就已经想好了,要用更多的现代化技术、设备,为我们家乡的农业带来一些改变,去追逐我自己的农业梦。”丁旦说。

想要说服家人,就必须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回到家乡的丁旦正好赶上政府推行土地流转,鼓励规模化种植。于是他成立了农业合作社,申请了贷款,奔波于各个村庄之间,挨家挨户上门和农户商议土地流转的问题。

“从流转土地、组建团队,到引入新设备,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我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我是发自内心想去做好这件事情。”丁旦说。

从几亩、几十亩、几百亩再到几千亩,丁旦将分散在农户手中的土地流转整合起来,可是这么多的地怎么种、怎么管?丁旦建立了一套“田管家”管理模式,按照流转土地所属的村,他把9400亩地划分成13个区域,每个区域聘请一名经验丰富的“种田能手”担任“田管家”。

发展现代农业,专业人才不可或缺,丁旦决定从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找起,招揽农业人才。水稻种植技术员高亮就是丁旦找来的外援,从南京农业大学毕业的他,在一家种子公司干了三年,突然有一天接到老同学丁旦的邀请,让自己回家和他一起种田,这让高亮难以置信。

“他直接把我带到田里,亲自上阵拿GPS仪到田埂上去量田,指导工人干活。我这才相信他是真的想做农业这一块,所以我才决定跟他一起干。”高亮说。

引进人才之后,丁旦和他的伙伴们把注意力转向了技术创新,想提升粮食单产,就需要找到最适合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种植方法。

“我们有4块田,每块田2个品种,共有8个品种。每块田都画了格子,有不同的梯度,株距也不同。”高亮介绍说,为了找到产量最高的种植方法,培育出单产更高更优质的水稻,他们把水稻种植的间距精确到了厘米,在田间“绣起了花”。

“通过实验,我们找到了一个相对比较合理的种植数据,每亩提升50斤左右的产量没问题。”丁旦介绍道。

从返乡务农到现在,6年过去了,丁旦的皮肤晒得黝黑,但是付出也得到了回报。丁旦种植的水稻去年早、中、晚稻复种面积达17000余亩,产量8600余吨,产值达2500万元。他的认真和努力也逐渐获得了家人和村民的认可。

遇到过阻力,碰到过难题,也迎战过洪涝干旱,6年来,丁旦心中炙热的梦想却从未停歇过。现在,丁旦和他的伙伴们又开始探寻电商渠道,为大米销售赋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吃着他种的大米,丁旦成就感满满:“我们的坚持,只为一碗好米!”

“接下来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将所学到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运用到我们农业生产过程中去,全力以赴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为乡村农业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丁旦信心满满地说道。

(记者黄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