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日报

03

时光荏苒紫苏香 李豫章

故乡小山村老屋院子外篱笆墙边的空地上,一直生长着一片紫苏。好几次父亲要挖了,母亲总是说:“它自顾自地生长,又不碍你的事,挖了做什么?”父亲听了,也就默不作声了。紫苏就自由自在地生长着。每到春天,紫苏便挨着篱笆墙生生地长出一大片来。微风吹过,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独特的紫苏香气。

在古代,紫苏被称作“荏”,而“时光荏苒”中的“荏苒”其实指的就是紫苏。早在《诗经》中就有“荏苒”的描述。如《小雅·巧言》:“荏苒柔木,君子树之。”《大雅·抑》:“荏苒柔木,言绲之丝。”紫苏为一年生植物,待到枝叶干枯,这一年就过去了。汉朝丁公式妻的《寡妇赋》曰:“时荏苒而不留,将迁灵以大行。”从此“荏苒”也有了时间渐渐逝去的含义。于是紫苏便寄托了人们细腻的情感,用以感叹年复一年时光的流逝、草木的枯荣,也就有了独特的人生感慨与生命感悟。

小时候,我喜欢在紫苏旁玩耍,闻着一种特别的香味,顿觉神清气爽、身心愉悦。看着土里冒出指甲盖大小的心形叶片,渐渐长成手掌般的叶子,从几小株到一大片,感觉紫苏就是时光记录仪,记录着我贫穷但快乐的童年时光。

春雨不时地下,打在紫苏张开的叶面上,便有一股淡淡的清香飘散在雨中,弥漫在空气里,与从田野飘来的泥土芬芳融合为一方乡土的气息。紫苏的叶子在不断攀升的气温中一点点长大,柔嫩的叶片渐渐变得粗壮肥厚,颜色也由浅绿变成了淡紫。

母亲特别喜爱紫苏,总是在晨光初露的清晨,挎着精致的竹篮,缓缓地走向那片紫苏。此时,紫苏在晨曦中泛着神秘的紫色光晕。母亲弯下腰,轻轻掐下娇嫩的紫苏叶,然后在清澈的溪水里仔细濯洗,沾了溪水的紫苏叶愈发水灵可爱。一片片紫苏叶舒缓地躺在竹篮里,在金色阳光的照耀下似有紫光升腾。看到母亲摘紫苏叶,我内心欣喜,知道又有美味佳肴可尝了。在那个贫穷的年代,能够尝到预示人生韵味的紫苏,日子便有了滋味,人生便有了回味。

母亲做的紫苏黄瓜、紫苏腊肉、紫苏烧鱼、紫苏黄鳝等,味道美极了,而最令我念念不忘的还是紫苏鲫鱼汤。母亲做鲫鱼汤时,只是随意将几片紫苏叶丢进翻滚的汤里,瞬间,紫苏的香味混合着鱼肉的鲜味就飘散开来,令人垂涎欲滴。饭桌上那只装着紫苏鲫鱼汤的青花瓷碗总是那么诱人。青嫩的紫苏就那么优雅地浮在鱼汤之上,还没吃,嘴里就一片清凉了。于是,童年再枯燥的日子也会变得绿意盎然、馨香四溢。

篱笆墙边,紫苏仍旁若无人、肆无忌惮地疯长,长成一棵棵低矮的茂盛的紫苏树。初秋,紫苏树上开满一串串紫色的花,花蕾细细碎碎,叶片却显深沉。深秋,是紫苏花谢籽落的时节。紫苏的籽成熟后,与秋日的阳光一起随风飘散。来年,四周又会生出更多的紫苏,葱茏一片。只是到了冬天,紫苏就只剩下干枯的枝干,还有枯枝上依旧挂着的串串空空的小铃铛。这时,母亲会把紫苏连根拔起,扎成小捆,挂在屋檐下。在纷纷扰扰的日子里,任其不时勾起一种因时光飞逝而带来的淡淡伤感。若是家里有人感冒了,就取出几枝,剪成小段,和着红糖、老姜熬水喝下去,要不了几次,感冒就好了。喝下去,就喝下了一年的光阴。喝着喝着,我就长大了。

长大了,我去岭南求学,并在岭南工作。每次回到故乡,小山村依旧唱着古老的歌谣,紫苏依旧长在老屋院子外篱笆墙边的空地上,仍然浸润着紫色的意蕴。走近紫苏,那淡淡的独特的清香瞬间融化了堆积在我心中的乡愁。每次返程时,母亲总是要我带些紫灰色的干紫苏叶。在岭南,当我看到它们时,总会想起故乡,想起母亲摘紫苏叶时躬着腰的背影,想起我离开时她不舍的泪眼及塞满我行囊的叮嘱。

如今,母亲已去世一年多,我也年近花甲,而故乡小山村老屋院子外篱笆墙边的紫苏依旧是一年一轮回,一岁一枯荣。岁月浸染着沧桑,时光总是荏苒,紫苏却永远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