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通过以点带面、以线带片,2020年底已实现公共机构、居住小区、公共场所全覆盖,经过这两年的巩固提高,各项工作已常态化。目前,全市已实现垃圾分类全域覆盖。袁州区湛郎街道创设“垃分之家”“环保可回收屋”,让垃圾分类真正成为新时尚;袁州区新康府街道千年美丽小区打造成全市标杆,吸引了省内外参观团来学习垃圾分类经验。
构建组织体系,变共识为共为
“刚开始也不会分类,觉得麻烦,后来就习惯了,现在分类就是顺手的事。”家住书香名郡小区的胡女士说。垃圾分类是一场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大变革,涉及每个家庭和个人生活习惯的改变,需要全社会深度动员和参与。
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我市构建了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组织体系,市、区两级均增设垃圾分类管理中心,各区所属街道、社区分别按照“分管领导(党支部书记)+专职管理人员”的“1+5”“1+3”模式配置指导员370名,组建工作队伍;小区配备督导员1558名;工作启动之初就搭建了市、区、街道、社区、督导员五级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宜春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近30项,连续三年出台垃圾分类专项执法行动方案,让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截至2022年,共执法检查9457次,口头教育引导12922次,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2000余份,开展行政处罚案件近700件,处罚金额达4.95万元。
构建宣导体系,变少数为多数
“哇,原来不同的垃圾,处理方式也不同!”近日,在文昌小学“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主题宣讲活动现场,老师和孩子们在片区垃圾分类指导员的宣讲下,认识到不同类别的垃圾降解所需要的年限,了解到垃圾从前端分类到末端处理的全过程。
为强化教育推动,我市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校园教育,专门编写了幼儿、小学、中学三个版本的《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读本》,创编了一批垃圾分类歌曲、舞蹈、视频等作品。在全市中心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开学第一课”等专题宣传教育活动,在中心城区40所中小学、4万名中小学生中开展“垃圾分类打卡”活动。通过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校园教育,达到“教育一个孩子,改变一个家庭,带动一片社区”的效果。
同时,积极开展示范单位创建和“垃圾分类达人”“垃圾分类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定期开设培训班、社区大讲堂、主妇课堂、上户指导、桶边指导,提升广大市民的知晓率和参与度。目前,中心城区共有垃圾分类示范小区39个、示范单位22个、示范学校12个,另在基层一线指导员、督导员、专职管理人员中评选出垃圾分类先进个人200余名。
此外,为强化舆论引导作用,利用新闻媒体、政务平台、户外广告等载体,使传播渠道更便捷、覆盖更广泛。同时,制作多版本的宣传手册125万册,推出2首朗朗上口的主题歌曲(市民版、儿童版)、3个通俗易懂的分类视频(说教版、卡通版、手语版)及4个活泼亲切的卡通形象等,让广大群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真正做到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