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日报

08

风景这边“读”好 幸昌盛

“……我们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这是我在小说《平凡的世界》中读到的句子。路遥的这部文学巨著,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书中的很多文字,曾经像一丝丝火苗,温暖人心;像一滴滴甘泉,滋润梦想;像一盏盏明灯,照亮前路。

我是一个在乡下长大的孩子,内心深处却一直坚守着读书的梦想。在那些好书面前,我是一个虔诚膜拜的信徒,无怨无悔,不离不弃。我坚信,读好书,做好人,终生无憾。

记得小时候,很羡慕别的孩子手中五颜六色的《安徒生童话》、神奇玄妙的《十万个为什么》。但因为家中条件有限,终究没有读过,至今仍然觉得十分遗憾。

后来,特别是大学时期,是我和书的热恋期,在图书馆,有时徜徉在华夏文明的浪涛中,有时游弋在世界文学的海洋里。走出大学校园后,进入生活的柴米油盐,经历人生的坎坷起伏,书香一直与我相伴,随我前行。

曾几何时,徘徊在茫茫人海中的我,失落、忧郁、彷徨,找不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直到我遇见了《平凡的世界》。

这只是一本简装的小说,外表普普通通、平平淡淡,甚至有些陈旧和破损。但它却成为我心中温馨的灯火,梦里真诚的朋友。在这本书里,没有华丽精灵的辞藻,没有惊险离奇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只有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情感和平凡的故事。

那时,我与其说在看书、阅读,不如说是在咀嚼、品尝。一本百万字的长篇巨著,我从头到尾反反复复读了三遍,老黄牛反刍也不过如此。虽然我和书中的主人公孙少平生活的年代不同,但他对苦难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深邃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深刻的追求,足以让我深深震撼,由衷钦佩。面对贫穷、面对苦难、面对绝境,他铮铮铁骨,昂首挺胸,锲而不舍。

我情不自禁,一笔一画地抄写了那些迸着火花的句子。

“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是他已经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

读到这些,我心中豁然开朗。和他相比,我这点痛算什么?怎能怨天尤人,一蹶不振?农村的孩子,出身贫寒,也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自卑堕落:路在脚下,天道酬勤。

在信息化大数据高速发展的今天,无所不能的互联网,方便灵巧的智能手机,花花绿绿的短视频“快餐”,良莠不齐的网络小说,给了阅读者更多的选择。很多人连续看二三十页书的耐心都没有,动辄拿着手机刷刷刷,刷掉了时间,刷掉了青春。

其实,对着那些大大小小的屏幕看书,刷着鱼龙混杂的视频,味道完全不对劲。缺了那份专注,那份宁静,还少了那份细细咀嚼、悠悠品味、沉沉思索、漫漫想象的心灵愉悦。而今,我依然是那些沉甸甸的好书最忠实的追随者。我依旧钟情于那一抹抹书香的味道,那一点点陶醉的感觉。

爱读书的人,特别是那些与好书为伴的人,内心常常会有灵魂的清越之声在激荡。这,难道不是生活赐予读书人最曼妙的享受吗?黄昏落日,一盏台灯,一杯香茗,一本好书,静静享受那幽幽的书香,与文字相约,与好书相伴,让自己站在巨人的肩头上,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读”好!

让我们相信,幽幽墨香,催人奋进;

让我们执着,好书相伴,焕彩人生!

蔺道人与《理伤续断方》 没有下一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