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平台,他却一次又一次地“露脸”;吉尼斯是世界纪录的代名词,他却凭借过硬的真功夫,登上这个舞台,大显身手,且至今11年了无人向他挑战。他,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樟树中药炮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丁社如。
本文记载的只是丁社如的几件小事,但透过这几件小事,笔者由衷地感叹:怪不得他能露脸央视,登上吉尼斯,原来他真有两下子!
1.严父训出的骄子
丁社如1956年12月出生于樟树市清江县城的一个中药世家。孩提时,丁社如经常看见爷爷、父亲在家里给村民炮制中药,觉得挺好玩,便缠着爷爷要学习炮制中药。爷爷见他太小,只是让他看热闹似的看看,偶尔让他闻闻药味,拿拿药材。丁社如十一二岁的时候,父亲便有意识地教他切药材。切药材像学生写字一样,讲究坐姿,坐姿不正便会影响药材的切割。丁社如开始很认真地坐好,但毕竟年幼好动,时间长了,便会觉得不舒服,端端正正地坐久了也会稍微改变一下姿势。一次,父亲从门外进来,看见丁社如切药姿势不标准,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丁社如迅速改正,可是,切久了又有点累,见父亲不在身边,便又稍稍地改变了一点姿势。不料,父亲又进来了,见他姿势不标准,“啪啪”便是两耳光,说:“这么大人了,连个坐姿都不对,还学什么切药。我们家是中药世家,不能在你手里失传,一定要好好学,不能成个‘半吊子’。”丁社如没有去摸脸,也没有掉眼泪,只是咬着牙,挺直身子,按照标准坐姿坐好,继续切药。
从那后,丁社如再也不敢改变坐姿,确实累得不行便休息片刻,再坐得端端正正地切药。父亲见了,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说:“这还差不多。”
2.尽心尽职的仓管
丁社如初中毕业时,基本上成了一个合格的中药炮制者。1975年,在上高医药公司工作的父亲退休,丁社如顶替,成为一名仓库保管员。
在一般人眼里,仓库保管员就是管管仓库钥匙而已,不让东西丢失就行了。然而,中药的仓库保管员责任重大,学问也很深,很有讲究。因为,有的药材原材料在梅雨季节的“虫季”容易生虫,有的药材原材料在炎热的夏季容易“造油”(变质)。一年四季,根据气温、湿度的不同,都有造成中药原材料变质的可能。仓库保管员就要通过自己认真的工作,保证中药原材料不变质。所以,当好一个仓库保管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丁社如在保管员这个岗位上,尽心尽责,将药材看做自己的眼睛一样加以保护。到了“虫季”,丁社如每天都走进仓库,蹲下身子,侧耳仔细地听是否有虫子吃药材的声音,如果捕捉到一点点声音,立即采取抢救措施。
防止药材生虫的一个重要手段便是用磷化铝熏药。灭虫时,丁社如将磷化铝装在碗里,置于脸盆中,然后用塑料盖成一个半圆形的棚子,将仓库里的药材挪动,腾出一块空间,将塑料棚放于此处。到了其他季节,尤其是夏季,丁社如便经常去仓库查看,打开窗户通风,将容易“造油”的、芳香的药材移到阴凉处。就这样过了7年。这期间,丁社如管理的仓库的药材从未变质、生虫。
3.毫不让步的“蛮子”
1985年,丁社如调入樟树医药公司中药饮片厂,从事中药炮制工作。丁社如很早就会炮制中药,即使在任仓库保管员期间,也时常在家练习中药炮制技艺。所以,进入中药饮片厂,正遂了他的心愿。
丁社如执着、勤奋,对炮制中药技术精益求精,很快便被提升为厂长,领导着四十多位工人,将厂子办得红红火火。
2003年,樟树医药公司实行体制改革。没过几年,公司管理者换了人,企业逐渐走下坡路。到了2009年,丁社如觉得在此难遂心愿,便辞了工。樟树天齐堂医药公司得知消息后,立即请他到公司来,并委以重任。
丁社如来到天齐堂从事一段时间采购后,“回归”中药炮制岗位。
中药炮制不仅要刀功好,而且要对药材严格把关,不能丝毫马虎,否则,炮制的药材质量会受影响。所以,丁社如对炮制的中药原材料要求极严。一次,天齐堂接到北京某医院一笔川木通药材的业务,且收到对方70%的预付款。丁社如加工川木通时,发现原材料不符合要求,便断然拒绝,要求采购部重新采购高质量的川木通。可是,新采购的川木通质量还是不尽如人意,丁社如再次要求采购部重新采购。如此反复五次,丁社如还是觉得原材料不理想,要求重新采购。采购部的人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情,认为丁社如是个“蛮子”,要求太严格了,便拒绝重新采购。丁社如毫不妥协,立即将此情况汇报给公司负责人,并说与客户打交道不能出现半点差错,否则影响天齐堂声誉。公司负责人立即赶往采购部,要采购部按照丁社如的要求再次采购高质量的川木通原材料,并限时完成。最后,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采购,终于买到了高质量的川木通原材料。
事后,采购部的人私下里悄悄地说,看见丁社如的背影都怕,这个人真“蛮”,服了。
4.勇攀高峰的闯将
丁社如在樟树药业的口碑和名声越来越响,很快引来了很多关注,纷纷邀请他讲课传艺、现场表演、接受采访等。
2010年4月的一天,正在家里休息的丁社如突然接到通知,要他到宜春市体育馆接受中央电视台3套栏目组采访。来到宜春经过预试后,丁社如接受《欢乐中国行》栏目组邀请,参与《欢乐中国行·魅力宜春》拍摄,现场表演切白芍和调碾槽,受到好评。
从此后,丁社如一次又一次参加各种平台活动:2010年10月,参与央视《走遍中国——药都樟树》拍摄;2013年10月,接受央视《世界传统医药日专题报道》采访;2014年1月,在北京参加《BMW中国文化之旅》展演,并在新闻发布会上发表演讲;2015年10月,参加拍摄国内首部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大型纪录片《本草中国》;2017年8月,赴外交部参加“美丽江西秀天下”全球推介会……至于登上江西省电视台“露脸”,那更是家常便饭。
虽然多次在全国、省级媒体“露脸”,可丁社如并不“知足”。从事了几十年中药炮制的他,有一个愿望:创造吉尼斯纪录。在樟树药界,炮制中药有一句行话“白芍飞上天”,意思是白芍要切得很薄,但到底薄到什么程度,一寸长的白芍能切多少片,尚无定论。为了让樟帮药业扬名天下,丁社如决定挑战吉尼斯,创造世界纪录。为此,他在本来已经很娴熟的切白芍技艺基础上,再苦练了半年之久,天天切白芍,最薄的时候能将一寸长的白芍切成400余片。2014年4月,丁社如前往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现场表演切白芍,不到3分钟时间,将一寸长的白芍切了376片(只申报360片),荣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吉尼斯主持人问他为何“留一手”,他说,报多了怕没人挑战。的确,至今整整11年过去,尚无人挑战。
5.传艺全国的师傅
上了央视,闯了吉尼斯,丁社如很快成为全国知名人士。不久,有人找他“帮忙”:有的医科大学请他当顾问,有的大学生甚至博士生拜他为师。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学习他的技艺。丁社如很是乐意,因为他觉得“非遗”就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不断发扬光大,而且传的范围越大越好。于是,他有求必应,毫不保留。截至目前,江苏医科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等,都聘他为顾问,时常请他去学校传授中药炮制技艺。丁社如除了为天齐堂培养了一批中药炮制的技术骨干,还在全国各地培养了200余名徒弟,其中大部分是大学生,还有十几位博士。
目前,丁社如虽年过古稀,但仍然精神矍铄,行动敏捷,时常前往全国各地授课传艺,四处奔波,忙个不停,且不亦乐乎。
鉴于丁社如在樟树中药炮制技艺方面的突出贡献,2021年9月,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他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樟树中药炮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曾福龙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