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
2025年03月27日

跨越3600公里的感谢信

“是因为派出所民警的耐心帮助和不辞辛苦,我的户口问题才得以顺利解决。”来自新疆乌鲁木齐市的龚先生拉着民警的手连连感谢。3月20日,他跨越3600公里的路途,亲手向宜丰县公安局澄塘派出所送上感谢信。

时间拨回2024年12月,新疆乌鲁木齐市的龚先生向澄塘派出所打来一通求助电话。

原来,龚先生拥有两个身份。出生时被送养的经历导致龚先生出现了双重户口问题,多出一个身份就像加了一层枷锁,给龚先生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我咨询了当地部门,注销新疆的户口,我的身份证、学位证等其他证件都要受到影响。”龚先生在电话中道出了自己的苦恼。

因此,注销从未使用过的宜丰户籍成了唯一的选择。龚先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澄塘派出所求助。

说来也巧,棘手的问题偏偏碰到了一个“新手”。澄塘派出所户籍民警罗玲玲刚上岗就接到一个“大工程”。

在接到求助后,罗玲玲虚心求教,主动向上级部门沟通注销所需流程、佐证材料,梳理出问题脉络。

“当事人出生地在贵州,后迁至宜丰,由于送养时较小,当事人也不清楚具体情况,这给我们调查增加了困难。”罗玲玲讲述道。

历史久远轨迹复杂。面对这样的复杂情况,罗玲玲拨通了龚先生的电话,沮丧地告诉他这件事要处理起来有点“头大”。

然而这通电话,却燃起了龚先生的信心。

“我没想到只是打了一通电话,素未谋面的民警就为我的事这么操心。”龚先生说道。这件事虽然难办但是龚先生却看到民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随后,龚先生正式向澄塘派出所提交了办理户口注销的委托书。于是,派出所调集警力开展龚先生的户口调查,在查阅大量原始资料、走访相关人员后,一步步理清了龚先生“两个身份”背后的故事。

20世纪80年代,龚先生出生在贵州,由于历史原因加上早年间通信、交通不便,养父母和亲生父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分别为其进行了户口申报。后亲生父母于20世纪90年代由贵州迁至宜丰定居,养父母在龚先生上学工作期间,将户口迁至新疆。之后,龚先生常常能接到一个来自江西的座机电话。“你的原始档案找到了”“需要身份证、户口本原件复印件”“无犯罪证明要提交”……

一次次相隔数千里的电话沟通,一个个解开办理流程的症结,慢慢的,户口注销工作渐渐有了眉目。

“我都不记得调查报告被打下来多少次,但还是继续查资料,提供佐证,再提交上去。”罗玲玲笑着说。

经过3个多月的不懈努力,在反复填写修改调查报告、提交相关材料和证明后,龚先生“多余身份”终于成功注销了,双重户口问题得以解决。

山高路远,纸短情长。“脱下”双重户口的龚先生在信中向基层一线民警热心服务、为民办事的敬业精神点赞。 (漆瑶)

掌间山河梦 非遗赤子心 生活给她苦痛折磨,她依然创造幸福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