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春明月山麓,有这样一位艺术家。他以指为笔、以掌为墨,于方寸之间勾勒出波澜壮阔的天地。他以精湛的画艺、深厚的艺术修养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中国指掌画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便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现代指掌画传承人,著名指掌画家,身兼中国民协中国手指书画专委会副秘书长、九三学社宜春书画院院长、江西九三学社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江西昱公式陶瓷美术馆馆长肖洪波。其独特的艺术人生,恰似一部用指尖书写的传奇,展现其非凡的人生轨迹和卓越出众的艺术才华。
A 血脉传承:三田巷里墨香浓
1973年冬,萍乡三田管理处道士贯的肖家老宅里,一声婴啼声划破寒夜。这个诞生在书画世家的男孩或许不会想到,40年后的自己会成为现代指掌画传承人。
肖氏家族的艺术血脉早在民国时期便已流淌。肖洪波的叔父肖增烈作为现代指掌画开宗立派者,其《万里长江图》曾震动欧洲艺坛。少年肖洪波的书画启蒙,就在叔父堆满卡纸与瓷板的画室展开。
“那时觉得叔父的手像魔术师,蘸点墨就能变出山河。”肖洪波回忆道。15岁考入萍乡体校后,肖洪波每天雷打不动穿过3条街巷到画室学艺,素描本上密密麻麻的速写,记录着少年对艺术的痴迷。
真正让肖洪波领悟艺术真谛的,是1990年那场惊心动魄的长江溯源之旅。刚满17岁的他陪同叔父踏上创作《万里长江图》的征程。在海拔6621米格拉丹东雪山缺氧环境下,叔父仍坚持采风的身影,在少年心中烙下“艺术即生命”的印记。沿江而下的3个月,他们观察不同流域的岩石肌理、水势变化,这种“师法自然”的创作理念,成为肖洪波艺术道路的北斗星。
B 破壁求新:卡纸革命绘云章
2001年初的东莞街头,一家陶瓷厂里机器轰鸣。谁也想不到,这个每天与泥坯打交道的年轻厂长,深夜会在工作室用指尖与卡纸对话。彼时的肖洪波正经历着艺术生命的“二次发育”:他创新性地将陶瓷釉色技法融入指掌画,独创出“拓印皴法”,在传统水墨韵味中增添金属质感。
这个突破源于2003年的景德镇之行。当指尖触碰到温润的瓷泥时,肖洪波突然顿悟:“为何不能把瓷画的语言转化到卡纸上?”此后三年,他反复实验,终于找到白卡纸物理处理的最佳配方——通过特殊涂层处理,使纸张既能承载水墨氤氲,又可展现指掌肌理的层次感。这种“中西合璧”的创新,让他的《赣江春晓》在2006年全国美展中斩获金奖,评委会惊叹其“以掌为斧劈出千里江山”。
2015年落户宜春后,明月山的云涛雾海成为肖洪波新的灵感源泉。为捕捉“云瀑”的动态,他发明“飞掌法”——饱蘸淡墨的掌心凌空掠过纸面,利用气流带动墨色自然晕染。这种介于控制和偶然之间的技法,使《云中草原》系列作品既有中国画的空灵,又具油画的肌理质感,被收藏家誉为“流动的山水史诗”。
C 文化摆渡:非遗孤舟济沧海
2018年秋,九三学社宜春书画院揭牌仪式上,肖洪波接过韩启德院士亲题的匾额时,掌心微微发烫。这个由旧厂房改造的艺术空间,承载着他更宏大的文化抱负:要让指掌画从非遗名录走向大众生活。
他首创的“非遗+”模式令人耳目一新:与景德镇陶瓷大学共建的昱公式美术馆,让指掌画与高温颜色釉碰撞出《青花指韵》系列;定期举办的公益拍卖会,既为贫困儿童筹集善款,又让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每年组织的“画家驻留计划”,吸引全国200多位艺术家来明月山创作,形成独特的艺术生态圈。
最富创意的当属身体绘画工作坊。在这里,游客可以赤脚蘸墨,在十米长卷上集体创作。“我们要打破‘非遗=博物馆’的刻板印象。”肖洪波边说边示范。只见他忽而腾挪似武,忽而运掌如舞,将八极拳的刚猛与萨克斯的韵律注入创作。这种跨界融合的教学法,让指掌画在短视频平台收获百万点击,90后学员占比超过四成。
D 三重奏鸣:武者雄风乐者魂
熟悉肖洪波的人常说,他有“三头六臂”:清晨是龙泉山上吹萨克斯的竹林隐士,上午是画院授课的非遗导师,下午变身为陶瓷美术馆的文化商人。这种多重身份的切换,在他身上却呈现出奇妙的统一。
“习武练就的臂力,让我能连续作画6个小时;音乐培养的节奏感,使画面产生韵律美。”在画院顶层的私人博物馆里,肖洪波向我们展示他的“艺术武器库”:定制卡纸按照吸墨性分12个等级,矿物颜料研磨细度精确到微米级,甚至连工作服袖口的裁剪都经过特别设计——只为在运掌时减少阻力。
这种极致追求也体现在企业管理中。他主导研发的“数字指掌画教学系统”,通过运动传感器捕捉创作轨迹,已获得三项国家专利。最令人动容的,是他坚持20年的“艺术扶贫”。在湘赣边界的山区小学,他手把手教留守儿童用手指作画。“孩子们的掌纹印在纸上,就是最生动的乡土记忆。”肖洪波道。
E 时代长卷:指掌春秋谱新章
夜幕降临,宜阳画院的露台上飘起《茉莉花》的萨克斯旋律。肖洪波望着明月山的方向,说起新作《长江新卷》的构思:“从唐古拉到崇明岛,我要用30年见证的变迁,画出母亲河的时代脉搏。”月光洒在他布满老茧的掌纹上,那些深浅不一的沟壑,恰似长江水系图。
从萍乡少年到非遗掌门,肖洪波用40年在指掌间书写着文化传承的当代叙事。他的故事印证着:真正的艺术传承,不仅是技法的延续,更是将生命体验熔铸为时代印记。当千年前的指画传统与当代创新在此相遇,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艺术家用毕生心血绘就的文化长卷正在徐徐展开。
(朱振雄 万炳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