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奉新县一座青砖灰瓦的院落里,橄榄核与刻刀碰撞的清脆声响穿越了三十年光阴。涂玉林俯身于工作台前,正在一粒两厘米长的橄榄核上雕刻《十八罗汉》。作为奉新玉林核雕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手中的刻刀既镌刻着千年技艺的基因密码,也在方寸之间勾勒着传统工艺的当代新生。
走进涂玉林的工作室,仿佛进入了一个微缩的艺术世界。陈列柜里,一件件核雕作品栩栩如生,有寓意吉祥的“福禄寿喜”,有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还有惟妙惟肖的“历史人物”……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正是核雕技艺生生不息的生动注脚。
“核雕是一门古老的技艺,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一枚小小的果核,要经过选料、构思、打坯、雕刻、打磨、抛光等多道工序,才能最终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涂玉林轻抚着布满老茧的手指回忆,年轻时为了掌握“罗汉眼”雕刻绝技,曾连续三个月每天雕刻十八小时,直到能在米粒大小的空间刻出十八罗汉的生动神态。
涂玉林的成就不仅在于技艺的精湛,更在于他对核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创新。以他名字命名的玉林核雕被列入奉新县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展览中荣获大奖,并被江西工艺美术馆珍藏。《单面十八罗汉》和《双面十八罗汉》等作品,以其细腻的雕刻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赢得了广泛赞誉。
为进一步传承非遗文化,使核雕艺术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命活力,涂玉林运用网络直播等创新形式,教授核雕技艺、传播核雕文化,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除此之外,他还开展了“非遗进校园”等形式多样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通过普及非遗知识、传授非遗技能,引导师生领略核雕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枚小小的果核,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背后是涂玉林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面向未来,我们要更加珍惜非遗保护的时代机遇,涵养出更加深厚的文化自信,让传统技艺“活”起来,在新时代中焕发光彩、薪火相传。
(本报记者 巫怡馨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