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
2025年03月20日

“盲袋”卡牌风靡 警惕未成年人购买成瘾

专家建议:加强监管、引导与规范

文具店里小学生正在选购“盲袋”卡牌。

标识不同概率的“盲袋”卡牌。

近日,宜春中心城区某小学的付老师向记者反映,她在上课时发现有学生玩“盲袋”卡牌,于是摸排调查,发现不少孩子都带这样的卡牌进校园。据付老师介绍,这种“盲袋”卡牌类似盲盒,为了得到不同精美卡牌,不少小学生一放学便去买卡抽卡,有的甚至上课也会拿出来把玩,这不仅影响学习,还可能导致一系列负面影响。为此,记者进行了走访。

2月26日下午放学时间,记者来到宜春中心城区文笔峰小学,只见校门口的小卖部和文具店的显眼处都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盲袋”卡牌,有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主题卡、美国动画片《小马宝莉:友谊就是魔法》主题卡、国产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主题卡,还有一些日本动漫主题卡和网络爆火的表情包及玩偶主题卡。

在一家文具店记者看到,一群学生正围在一起挑选自己心仪的卡片,老板也向小学生热情介绍新到的“盲袋”卡牌。店老板告诉记者,“盲袋”卡牌尤其受到小学生的欢迎,附近的小学生经常会过来买卡抽卡。校园周边商铺销售的“盲袋”卡牌一般具备一定的收藏价值和交换价值,设有不同等级的稀有度,稀有度越高,价值越高。卡牌分为很多档次,价格低的几元一包,价格高的几十甚至上百元一包,而高等级的稀有卡往往在售价高的卡包里才有机会抽中。

据了解,抽卡和开盲盒类似,享受的是拆开包装过程中的未知感,以及获得心仪卡牌的惊喜感,让不少小学生迷恋,这也让不少家长头疼。

记者注意到,在社交平台上,有部分家长发帖称自家孩子沉迷抽卡,为了攀比谁的卡更高级,往往会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去抽卡。为了抽中小概率的特别款、隐藏款、限量款,有的孩子频频向家长索要零花钱用于购买盲盒商品,导致精神恍惚影响学习,甚至产生家庭矛盾,有的孩子甚至向他人借款、偷拿家中财物。

针对小学生抽卡的情况,市委党校法学教研室主任罗珊娜认为,孩子收集该类卡牌,是对喜爱事物的实体化延伸,反映了他们内心深处对角色的喜爱和向往,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慰藉。“盲袋”卡牌不仅是一种商品消费,更是一种精神满足,很容易让人在行为上更加冲动。对少年儿童而言,如果沉迷集卡,危害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还有心理层面的。过于追求稀有卡牌,可能让孩子形成错误价值观,过于看重物质和外在价值,忽视内在品质培养。而在心理层面,若无法得到想要的卡牌,或在集卡竞争中落后,孩子可能产生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增加心理压力。

法律对于卡牌类产品有没有明确的规定?孩子偷偷在网上购买的卡牌能不能退款退货……针对家长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了江西求理律师事务所辛洪民律师。辛律师表示,若卡牌销售涉及抽奖、盲盒等带有随机性且高额营利性质的活动,可能会被认定为赌博,根据《刑法》第303条,将构成犯罪;根据民法典规定,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大额交易需监护人追认,没有追认的,可以要求退货,8岁以下儿童所购买的,一律可以要求退货退款;盲盒式卡牌的随机性易引发未成年人沉迷和过度消费,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出台指导意见,要求商家明示抽取概率、设置消费限额,避免诱导非理性消费。 然而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在玩具批发市场和文具店、便利店,店主并不会对孩子们的购买行为有任何限制。

罗珊娜认为,心智尚未成熟、缺乏自制力的未成年人,很难抵御卡牌盲盒带来的诱惑。为此,家长应尽到监管责任,引导孩子开展更加健康的休闲娱乐活动,让他们知道玩乐有度,避免沉迷。如果孩子出现了抽卡成瘾的苗头,要及时纠正,对孩子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对孩子购买卡牌的频率、金额和主题进行监督和引导,通过和孩子一起制定消费计划的方式,让他们学会克制冲动消费。同时,家长也要适当关注孩子在集卡社交中的表现,引导孩子正确看待通过集卡建立的社交关系。市监部门应加强对“盲袋”卡牌的巡查,不让不良主题的“盲袋”卡牌流入市场。学校也要发挥课堂优势,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和引导,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引导其进行积极健康的消费,参加融入积极的文体活动。 (记者 刘朝辉 廖祖榕 文/图)

没有上一篇了... ... 普惠托育 托举稳稳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