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
2025年03月20日

心中圣火永不熄

——记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丰城社火传承人陈峻

开展社火活动。

陈峻向村里老人了解丰城社火情况。 (均为资料图片)

丰城社火,是丰城的一种古老的民俗,在河西地区的七八个乡镇(街道)流行,具有久远的历史,始于唐代,盛于元末明初,至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丰城社火有八月社火与十月社火之分,本文记述的社火为八月社火。

八月社火是为纪念许真君而举行的。许真君(公元239—374年),名许逊,字敬之,江西南昌人。许真君是个道士,也曾担任过四川旌阳县令,在旌阳治瘟与豫章治水方面有功。东晋朝廷为表彰许真君功德,将旌阳县改名德阳县,后人为纪念他,在他居住的西山建立许仙祠(后名西山万寿宫),在南昌铁柱宫建旌阳祠。

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一至八月十五,为丰城河西地区社火日,各村的具体日期略有不同,形式大同小异。这天早上7点,村民从庙宇中抬出许真君菩萨,沐浴更衣后放入四人大轿,响铳三声,然后鼓乐齐鸣,抬着大轿开始游行,12点前结束。

陈峻,1968年10月出生于丰城市隍城镇圳头村一个社火传承人世家。陈峻的曾祖父陈传遇曾是村中尊长(相当于族长),每年过社火都由他给许真君菩萨沐浴更衣(给菩萨擦净灰尘,换上新的衣袍),然后抱着菩萨放入四人大轿。此后,陈峻的祖父、父亲相继成为圳头村社火传承人。陈峻从小耳濡目染,对丰城社火情有独钟,尽管当了十几年的村会计、20多年的镇干部,但每年社火日,都积极参加活动,从不缺席。

2016年,丰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准备申报丰城社火为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需要确定传承人,于是找到了陈峻。“丰城社火不是迷信,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民俗,很有文化底蕴,应该传承下去。”陈峻兴奋不已,满口答应。

虽然以前经常参加社火活动,对社火的来龙去脉以及有关事项都非常熟悉,但为了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丰城社火,陈峻走村串户了解关于丰城社火的详细情况。他跑了十几个村子,找到30多位80岁以上的老人,边问边记,详详细细地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及新中国成立后河西地区开展社火活动的情况。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陈峻得知,尽管河西地区都流行社火,但是叫法不完全一样;虽然每个村都有供奉许真君菩萨的庙宇,但是庙名也各不相同,圳头村的叫真君殿,有的地方便叫铁柱宫……

在详细了解的基础上,陈峻写了一份详尽的丰城社火的介绍材料,报给了丰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从2016年到2021年,丰城社火便相继入选县级、市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陈峻也成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丰城社火传承人。

过社火是一件非常热闹的事情,家家户户接客,四面八方围观,观众特别多,一般都有两三万人,有时甚至4万多人。陈峻生性好客,所以每年社火日,家里都要接客30多桌。尽管这是一笔很大的经济开支,但陈峻却很高兴,认为这是为宣传丰城社火出力。

为了宣传丰城社火,陈峻发挥自己写作特长,与省作家协会会员合作,于2009年下半年写了一个宣传丰城社火的电视短剧脚本《红火的社火,红火的生活》,并拍成纪录片,2010年1月12日参加宜春市第二届农民自制电视节目评比,荣获三等奖。

2020年至2023年,因为新冠疫情以及安全事故等原因,丰城社火连续4年停止活动。2024年,在得到上级允许的情况下,陈峻好像憋足了一股劲,想要办一场风风火火的社火活动,所以不仅在人员、物资上做了充分的准备,而且向主管非遗的丰城市博物馆汇报,请他们来现场拍摄,以利于向外宣传。

2024年农历八月初一上午,艳阳高照,隍城镇圳头村人山人海,3万来人围在村子四周,观看这久违了4年的社火。圳头村有300多户人家,每家出一面红旗,300多人举着红旗,抬着四人大轿,远看就像一条长长的红色带子,从村里真君殿出发,飘向村外。他们途经附近五六个村庄,浩浩荡荡,锣鼓喧天,声乐悠扬,热闹异常。陈峻陪着丰城市博物馆的摄制人员忙前跑后,拍下了这一盛况。活动结束后,丰城市博物馆拍摄的专题片被选送到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得到中心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曾福龙)

宜春首例 “多车联动掉头”破解高峰拥堵 奉新:社区“小”医院 求职“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