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时候,许多食物都格外美味,散发着朴素而温暖的香气。
白面馍出锅时,热气腾腾,香味扑鼻。我们围在灶台边,迫不及待地等着。母亲蘸着水将馍取出,尽管烫手,我们依然忍不住伸手去接。槲叶垫在篦子上,吃之前得先揭下馍底黏着的叶子。那时,我们馋嘴又饿,常常不用配菜,直接掰开馍,热气扑面而来,吃得格外香甜。
-
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去小区附近的口袋公园健身总能见到一位老人的身影。他手握一只装满自来水的塑料瓶,瓶口塞着泡沫塑料剪成的圆锥形“笔尖”,在大理石板路上挥洒自如地书写诗词。他的字迹工整如印刷体,草书更是奔放洒脱,引得路人纷纷驻足点赞。起初,我以为他只是一位书法爱好者,直到与他聊天后,才发现这背后藏着一个独特的健身秘诀。
-
冬天,奶奶总是坐在纺车前,铜脚炉和水烟筒是她纺纱时的标配。屋檐上的冰柱足有一尺长,西风卷着雪霰在空中飞舞。外面冷得刺骨,我们没法出去撒野,只能围在脚炉边取暖。脚炉放在草窠里,除了取暖,还能烘干潮了的纺纱棉条。弟弟的围脖和尿布晒不干时,也会放在上面烤。时间久了,草窠里便散发出一股混合着尿味和奶香的气味。不过,最吸引我们的还是脚炉里可以煨豆子和玉米。等我们烤得浑身暖和后,又忍不住想往外跑。这时,奶奶会颤着她那双半大的小脚,从篮子里拿出一些豆子和玉米。脚炉里烧的是半生的棉花萁和豆萁,耐烧得很。拨开上面的灰烬,露出红彤彤的炭火。我们用筷子将大豆或玉米埋进炭火里,再盖上灰,耐心等待。
-
春季万物复苏,最有利于机体吐故纳新。老年人从以下四方面重视春季保健,可为新的—年打下健康的好基础。
一是注意保暖防感冒。春天气温变化无常,“春捂秋冻”很有道理。老人要注意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防寒保暖,以防伤风感冒等病症侵袭。
二是睡眠充足保精神。春季气温回升,人体活动量增加,老人常有“春困”之感,除积极做好身体协调适应外,最好午睡一小时左右,以补春季睡眠不足,保持旺盛精力。
-
有几件事让我印象特别深,都与仪式感有关。
楼下一对老夫妻,都有80多岁了,每年的结婚纪念日,老两口都要去照张相。农历七月初七是他们结婚纪念日,那天他们必定起个大早,穿戴一新,从早晨开始就忙着照相的事。孩子们也都非常支持,忙里忙外的,搞得非常有仪式感。老两口去照相,也不要孩子们陪同,每次都要鼓捣半天,然后两人相互搀扶着笑眯眯地走回家。有次我居然看到老太太抹了淡淡的口红,脸笑得像一朵花,显得甜蜜无比。
-
近日,奉新县赤岸镇华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来到镇敬老院开展学雷锋志愿陪伴活动,为老人们提供健康咨询、洗头、理发、剪指甲等服务,还为老人们送上牛奶、饼干、蛋糕等。
(吴传媛 金 星 摄)
-
本报讯 毕水军报道:“我和老伴现在身体都不怎么好,儿女都不在身边,也不会用智能手机,每年年检真不知道咋办,还好村里想得周到,专门上门来帮助我们完成年检认证,真是太感谢了!”近日,面对上门办理养老保险年检认证服务的村干部,上高县芦洲乡黄山村高龄老人黄大爷感动地说。
-
(刘桂云 剪纸)
-
从小学到中学,我遇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老师,不仅学会了简谱,还练就了一副嘹亮悦耳的嗓音。工作后,唱歌成了我最拿手的业余爱好,我也与时俱进地学唱了许多动听的歌曲。在担任教师的26年里,唱歌成了我上好语文课的“秘密武器”。每当晚自习或课余时间教学生唱歌时,我一展歌喉,总能赢得学生的亲近。有时在家唱卡拉OK,同事们还戏称我在开家庭演唱会。